序列多態性(Sequence Polymorphism)分型
1 .線粒體DNA遺傳標記
⑴ 線粒體DNA的結構
人類線粒體DNA基因組的序列共含16569個堿基對(其中5122A,5180C,2171G,4096T)。為一條雙鏈環狀的DNA分子。雙鏈中有一條為重鏈(H),即富含嘌呤鏈;另一條為輕鏈(L),既富含嘧啶鏈。這是根據它們的轉錄產物在CsCl中密度的不同而區分的。兩條鏈都具有編碼功能,線粒體基因組共編碼了37個基因,包括編碼12SrRNA、16SrRNA、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單位基因COI、COII、COIII、ATP酶亞單位6、8和細胞色素b的基因及7個呼吸鏈NADH脫氫酶亞單位基因ND1、ND2、ND3、ND4、ND4L、ND5和ND6,其余22種基因編碼tRNA分子(用于線粒體mRNA的翻譯),兩種編碼rRNA分子(用于構成線粒體的核糖體12S和16SrRNAs),另外還有13個編碼氧化磷酸化電子傳遞鏈和ATP產生涉及的蛋白質和酶。mtDNA由編碼區和非編碼區構成,非編碼區也叫控制區(Control Region),由1125個bp組成,包括一個復制起始點,兩個轉錄起始點及轉移環。
相對于編碼區,控制區在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有許多單堿基取代與突變,另外還存在兩個串聯重復序列長度多態性。堿基多態性主要集中在兩個區域,分別稱為高變區I(HVI)和高變區II(HVII),D環區是mtDNA中唯一不編碼多肽鏈的核苷酸片段,無修復系統,不受選擇壓力的影響,因而積累了較多的變異。許多國家以HVI和HVII為基礎建立了mtDNA的數據庫。1998年Lutu等人還報道線粒體DNA還存在高變區III(HVIII)。
⑵ 線粒體DNA的命名
1981年由Anderson等人首次完成了人類線粒體DNA全序列測定,目前都將這一序列作為參考序列,以便進行mtDNA的命名。當某一個體的序列與Anderson序列不同時,只需記錄與標準序列不同的核苷酸堿基及編號(如73G)即可。如果不能確切判定某個位置上的核苷酸,可以用堿基位置加“N”來表示(如16125N)。插入的命名法是:插入堿基5′端的位置編碼,然后加一個點,再加阿拉伯數字“1”(第一個插入)或“2”(第二個插入)、依次類推,后加所插入的核苷酸名稱。在單堿基重復的情況下,不能確定插入究竟發生在哪個位置,此時假定插入發生在單堿基重復區編碼最大的堿基后面。缺失用缺失位置加“d”命名。對于確證的雜合型,可以用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國際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規則進行命名。如果該雜合型僅僅是一種推測但未得到確證,則可用“N”表示。
北京天優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官網:http://m.jyzjsd.com/
服務熱線:400-860-6160
聯系電話/微信:13718308763
QQ:2136615612 3317607072
E-mail:Tianyoubzw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