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麥芽窄食單胞菌
1.概述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機會性致病革蘭陰性桿菌,近年來已成為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體,尤其在免疫抑制或重癥患者中可引起高死亡率。
2. 培養狀態
培養基
普通營養瓊脂、血瓊脂、麥康凱瓊脂均生長良好。
在麥康凱瓊脂上形成非乳糖發酵菌落(無色或淡粉色)。
生長條件
氧氣需求:專性需氧。
溫度范圍:30–37℃(最適35℃),4℃不生長(區別于假單胞菌)。
pH適應性:中性至弱堿性(pH6.0–8.0)。
菌落形態
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直徑1–2 mm,部分菌株產淡黃色素(培養48小時)。
30℃,在營養瓊脂平板培養2天的菌落
生化特性
氧化酶陰性(關鍵鑒定點,區別于銅綠假單胞菌)、賴氨酸脫羧酶陽性、DNA酶陽性。
可分解麥芽糖(名稱來源)、葡萄糖(產酸不產氣),不分解乳糖。
人類致病性
院內感染常見病原體
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
血流感染:導管相關菌血癥、心內膜炎。
軟組織感染:燒傷創面、術后傷口感染。
泌尿系統感染:留置導尿管相關。
動物致病性
偶見于動物(如牛、禽類)呼吸道或腸道感染,致病性證據有限。
主要作為環境腐生菌存在(土壤、水體、植物根系)。
1. 直接鏡檢
革蘭陰性桿菌,細長直桿狀(0.5×1.5 μm),單/雙/短鏈排列。
2.培養鑒定
血瓊脂平板:灰白色菌落,無溶血(少數菌株弱α溶血)。
關鍵生化試驗
氧化酶(-)、賴氨酸脫羧酶(+)、DNA酶(+)。
可氧化分解麥芽糖、甘露醇,不分解乳糖。
3.分子檢測
16S rRNA基因測序(屬/種水平鑒定)。
特異性基因檢測(如Sm23S rRNA或gyrB基因)。
4.藥敏試驗
必須檢測:天然多重耐藥,需根據CLSI指南測試復方新諾明、米諾環素等。
▲臨床意義
多重耐藥標桿
對β-內酰胺類(包括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天然耐藥。
院內感染死亡率高達14–69%(菌血癥/肺炎患者)。
生物膜形成能力
粘附導管、氣管插管等醫療器械,逃避抗生素及免疫清除。
▲治療原則
首選藥物:復方新諾明
替代方案(需結合藥敏):
米諾環素或替加環素;
左氧氟沙星(部分菌株敏感);
頭孢他啶/阿維巴坦(針對部分耐藥株)。
聯合治療:重癥感染可聯用復方新諾明+米諾環素或復方新諾明+頭孢地爾。
▲耐藥機制
外排泵高表達→外排β-內酰胺類、喹諾酮類。
產金屬β-內酰胺酶→水解碳青霉烯類。
生物膜屏障→降低抗生素滲透。
嗜麥芽窄食單胞菌是院內感染中日益嚴峻的多重耐藥革蘭陰性菌,尤其威脅免疫缺陷及器械依賴患者。其天然耐藥性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導致治療困難,復方新諾明仍是首選,但耐藥率逐年上升。精準藥敏指導用藥、防控院內傳播(如器械消毒、手衛生)是管理關鍵。未來需開發新型抗菌藥物(如噬菌體療法、抗菌肽)及快速分子診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