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學機制
犬小孢子菌是較常見的致病性真菌,由Gruby在1843年首次發現。常常是頭癬、體癬和少數甲癬以及其他少見真菌病的病原菌。犬小孢子菌作為親動物性真菌,在動物身上可以長期存在而不致病(尤其在貓、狗身上),而犬小孢子菌一旦感染人便造成皮膚或毛發的損害,危及人類健康。
流行病學方面
犬小孢子菌是世界范圍流行的致病性真菌,就北美地區而言,該地區100年前頭癬的病原犬小孢子菌占首位,隨后奧杜昂小孢子菌占居首位,以斷發毛癬菌最常見,而今該地區犬小孢子菌發病率也有上升的趨勢。其他國家對犬小孢子菌的流行情況變化也十分重視,各國和地區在真菌病流行病學研究中常對其進行統計,Hay經統計歐共體中19國家的92個真菌研究實 驗室的研究得出的結論:在1987~1997年期間歐共體在加勒比地區兒童患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皮膚真菌病發病率有大幅增加,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是頭癬。因此,歐共體各國希望共同進行以預防為目的的頭癬普查工作。綜上所述,除了個別地區或國家發病率較低外,犬小孢子菌在世界范圍流行,發病率基本在淺部真菌病的前四位,在許多國家占首位,而且總體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
分子生物學方面
分子生物學在各醫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同時也為廣大真菌學工作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不少真菌學家已開始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犬小孢子菌的生物學和基因特征,以了解犬小孢子菌的分子生物學特征與致病機制的關系并為臨床快速確診提供實驗室依據。就較新研究論述如下:
Papini將從70只貓狗身上分離得到的犬小孢子菌通過Api-Zym試驗對其19種胞外酶進行分析。實驗中發現堿性磷酸酯酶、β-葡糖苷酶、脂肪酶(C14)、胰蛋白酶、糜蛋白酶、β-葡糖醛酸酶、α-巖藻糖苷酶不表現活性;而酸性磷酸酶在64例中表現其活性占91%,酯酶(C4)在57例中表現其活性占81%,α-甘露糖苷酶在51例中表現其活性占73%,N-乙酰-β-葡糖胺酶在41例中表現其活性占58%,亮氨酸芳基酰胺酶在35例中表現其活性占50%,質粒脂肪酶(C8)在31例中表現其活性占44%,α-葡糖苷酶在25例中表現其活性占36%,纈氨酸芳基酰胺酶和胱氨酸芳基酰胺酶各在7例中表現其活性占10%,α-半乳糖苷酶在5例中表現其活性占7%。較特殊的β-半乳糖苷酶在6例中表現活性占8%,其在犬小孢子菌中的表現活性是首次報道。
有真菌學者研究犬小孢子菌所產生的胞外酶與其致病力的關系,發現角蛋白酶的活性與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皮膚真菌病臨床表現程度呈正相關。 Mignon通過研究感染犬小孢子菌的荷蘭豬了解犬小孢子菌的細胞外抗原。應用ELISA技術測定實驗組荷蘭豬的血樣本,并與對照組(注射了純化31.5kD角蛋白酶的荷蘭豬)的血樣本進行比較。實驗組在感染后第14天和第57天可發現遲發型超敏反應,21天可測到針對天然菌表面抗原的特異性IgG,而未測到抗角蛋白酶的IgG。對照組在注射了純化31.5kD角蛋白酶的第14天和第57天僅有少數出現遲發型超敏反應。由此可說明犬小孢子菌主要抗原不是31.5kD角蛋白酶。有研究人員通過對兔子進行類似實驗得到與以上一致的結論。
基因水平的研究尚屬起步階段,Charles應用PCR和RT-PCR的方法研究多種真菌的ACT(Actin)的基因序列,希望通過ACT的基因測序以達到快速檢測真菌病原菌的目的。經過對多種致病性真菌(包括犬小孢子菌、須癬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ACT的研究發現犬小孢子菌的ACT基因序列與須癬毛癬菌、紅色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等致病性真菌的基因序列不同,可用于臨床快速診斷真菌病原菌。該方法雖可在較短時間內診斷病原菌(48h),但操作繁瑣,費用高,實驗條件要求較為嚴格,因此在國內不易推廣。而有人認為可應用PCR技術測定標本中犬小孢子菌的幾丁質合酶1基因存在與否來快速診斷犬小孢子菌所致的皮膚真菌病,該方法的有效性有待于臨床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