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假單胞菌
施氏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是假單胞菌屬中一種具有特殊生態與臨床意義的革蘭陰性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境中,同時也是條件致病菌,尤其在免疫低下人群中可能引發感染。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結構
菌體呈直或微彎的桿狀,大小約(0.5-1.0)μm×(1.5-4.0)μm,單個或成對排列,具有單端鞭毛(1-3 根),運動活潑,這是其重要的形態特征之一。
革蘭染色陰性,無芽胞,部分菌株可形成黏液狀莢膜,有助于其在環境中黏附和定植。細胞壁含脂多糖(LPS),其 O 抗原具有特異性,可作為血清學分型的依據。
代謝與生理特性
屬于專性需氧菌,以氧化方式利用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不發酵糖類,氧化酶試驗陽性,觸酶試驗陽性,這些特性是假單胞菌屬的共同特征。具有強大的代謝多樣性,能利用多種有機化合物作為碳源和能源,包括一些難降解的物質(如芳香族化合物),因此在環境凈化中具有一定應用價值。
能產生色素,部分菌株可產生淡黃色或黃綠色非熒光色素,與銅綠假單胞菌的綠膿素不同,這一特點可用于初步鑒別。
02培養特性
培養基與生長條件
常用培養基:普通營養瓊脂、血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等均可生長。
生長環境:最適生長溫度為 30-37℃,在 4℃時不生長,42℃時部分菌株可生長,這一溫度特性可與其他假單胞菌區分。pH 適應范圍較廣(pH 6.0-8.0),在有氧條件下生長良好,厭氧環境中不能生長。
菌落特征
在營養瓊脂上,培養 24-48 小時后形成圓形、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菌落,直徑約 1-3mm,初期為無色或淺灰黃色,后期可變為淡黃色,質地較黏稠。
在血瓊脂平板上,多數菌株不溶血,少數可出現 α 溶血(草綠色溶血環),與銅綠假單胞菌的 β 溶血不同。在麥康凱瓊脂上,因不發酵乳糖,形成無色透明或淺粉色菌落,可與腸桿菌科的乳糖發酵菌區分。
03致病性
施氏假單胞菌廣泛分布于土壤、水、醫院環境(如醫療器械、消毒劑)中,通常為環境機會致病菌,極少引起健康人群感染,主要感染對象為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有基礎疾病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