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刀菌的形態學特征
鐮刀菌的有性時期分別屬于肉座菌科(Hypocreaceae)的赤霉屬(Gillerella)、叢赤殼屬(Nectria)、麗赤殼屬(Calonectria)和小赤殼屬(Micronectriella)等。除Gillerella zea 極為常見和易培養外,大部分種類在培養基上較少形成子囊殼,而且有些種類至未發現有性時期,因此在鐮刀菌鑒定上主要根據無性時期的形態特征。
1、孢子特征
(1)小型分生孢子:形態多樣,多為單細胞,少數為1-3分隔。形狀有卵形、橢圓形、腎形,少數為瓜子形,梨形,紡錘形,啞鈴形,披針形等。有的種類只有1-2種形狀,有的種類具有多種形狀,而有的種類缺乏小孢子或小孢子極少,或者只有在不良環境中產生。小孢子形成于氣生菌絲上,著生方式有單生,串生,假頭狀著生。
(2)大型分生孢子:散生于氣生菌絲上或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粘孢團及粘滑層中。形狀多樣:有馬特型、美麗型、鐮刀形、桔瓣形、長筒形、紡錘形等。大孢子頂胞形狀有錐形、鍥形、鳥嘴形、漸尖、鈍形等;基胞為有或無足跟。大型分生孢子的分隔數多為3-10分隔,有的分隔數更多。隔膜也不一樣,有的分隔明顯,而有的分隔不明顯。產生于分生孢子座上的孢子形態比氣生菌絲上的典型和穩定。
(3)厚垣孢子:鐮刀菌的厚垣孢子形成于菌絲及分生孢子中,通常為圓形或卵圓形,壁光滑或有突起,絕大多數無色,少數為褐色,肉桂色,多生于菌絲的頂端或中間。有的由大孢子部分細胞膨大直接形成。厚垣孢子的有無在鐮刀菌分類中具有重要意義,但厚垣孢子的形狀、著生方式等性狀被認為是次要的。
2、菌核
個別種生長后期可產生菌核,顏色有黃色、白色、紫色、紅色、綠色等。菌核的形狀多為球形,單生或叢生。
3、產孢細胞
產孢細胞是鑒定鐮刀菌的一個重要依據。Booth(1971)提出鐮刀菌的4種產孢細胞。
(1)簡單瓶梗:瓶梗頂端只有一個產孢細胞。
(2)多出瓶梗:在同一個瓶梗上具有兩個或多個產孢孔口。
(3)多芽產孢細胞:一個產孢細胞上相繼形成多個產孢位點,每個產孢位點以吹泡式產生全壁芽殖式分生孢子。
(4)層出瓶梗:從原產孢細胞頂端的孔口內向前生出一個新的產孢細胞,使產孢位點向前推移,產孢重復進行。
觀察產孢細胞應該在培養初期,這時菌絲較稀疏,容易發現產孢細胞。透明度大的培養基較利于產孢細胞的觀察。
4、子實體類型
分生孢子座:由分生孢子梗聚集形成的小墊,其上產生大型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座的外形在培養中與假粘分生孢子相同,與后者的區別為基部有薄壁組織構造的子座或僅有錯綜的菌絲。分生孢子座在培養中生于氣生菌絲體上或在基物的底部,為藍色、淺紫色、橙色或桂色。
粘分生孢子團:粘分生孢子團與分生孢子座的區別在于大型分生孢子在其上面成為粘液層,而基部無薄壁組織的子座;有的幾乎無氣生菌絲,像酵母菌落,有的如小丘狀,形成不規則的一塊塊。
5、鐮刀菌毒素
鐮刀菌毒素種類較多,從食品衛生的角度來講,主要有單端抱霉烯族化合物( trichothecenes,CTCs)、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丁烯酸內酯( butenolide)和伏馬菌素( fumonisinsFB)等毒素。
鐮刀菌產生的鐮刀菌毒素,按其化學結構和毒性可以分為四類,單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丁烯酸內酯、串珠鐮刀菌素。
鐮刀菌常見產毒霉菌有九個種,禾谷鐮刀菌(F. graminearum)、串珠鐮刀菌(F. moniliforme)、三線鐮刀菌(F. tricinctum)、雪腐鐮刀菌(F. nivale)、梨孢鐮刀菌(F. poae)、擬枝孢鐮刀菌(F. sporotricoides)、木賊鐮刀菌(F. equiseti)、茄病鐮刀菌(F. solani)、尖孢鐮刀菌(F. oxysp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