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常見術語和基本定義解釋
字母A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放線菌/放線桿菌(Actinomycetes/Actinobacteria) = 一類絲狀細菌
黏附性(Adhesion) = 微生物在生物或非生物表面的附著
瓊脂(Agar) = 從藻類中提取的半乳糖(瓊脂糖),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用于固化培養基
瓊脂培養基(Agar Medium) = 含有瓊脂的固體,或半固體培養基
瓊脂糖凝膠(Agarose Gel) = 瓊脂糖固化后形成的半固態基質,主要用于蛋白質和核酸分離
需氧菌(Aerobes) = 需要大氣氧氣進行呼吸/生存的微生物
厭氧菌(Anaerobes) = 能夠在缺乏氧氣的情況下生存的微生物
耐氧菌(Aerotolerant) = 能夠忍受氧氣的厭氧生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 用于對抗細菌/細菌感染的藥物/化學品
抗生素抗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ABR) = 細菌逃避抗生素效果的能力
抗真菌藥(Antifungal) = 用于對抗真菌/真菌感染的藥物/化學品
抗真菌抗性(Antifungal Resistance) = 真菌逃避抗真菌藥效果的能力
防腐劑(Antiseptics) = 用于防腐的抗菌劑
古菌(Archaea) = 原核生物域,形態與細菌相似,但具有獨特的生化特性
無菌(Aseptic) = 已消毒/不含微生物
無隔膜的(Asepted) = 缺乏隔膜的微生物細胞
凝集(Agglutination) = 凝聚在一起
抗原(Antigen) = 能激活免疫系統的外來物質
抗體(Antibody) = 免疫系統針對特定抗原產生的糖蛋白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 表現出抑制或殺滅反應
兩端單毛菌(Amphitrichous) = 細菌兩端各有一根鞭毛
無鞭毛(Atrichous) = 缺乏鞭毛
α溶血(Alpha (α)-hemolytic) = 部分破壞紅細胞,產生綠色溶血環的微生物
減毒(Attenuate) = 降低病原體的毒性
高壓滅菌器(Autoclave) = 使用加壓高溫蒸汽進行滅菌的設備
自養型(Autotroph) = 自身能合成所需營養
ATP(Adenosine Triphosphate) = 細胞的能量貨幣/生物系統中能量的儲存形式
AST(Antimicrobial Sensitivity Testing) = 抗生素敏感性測試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 美國ATCC保藏中心
ABR(Antibacterial Resistance) = 抗菌抗性
AMR(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 抗微生物抗性
瓊脂培養基
字母B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細菌(Bacteria) = 一種原核單細胞生物
細菌培養(Bacterial Culture) = 在培養基中實現細菌生長
細菌學(Bacteriology) = 細菌研究
噬菌體(Bacteriophage) = 可感染細菌的病毒
桿菌(Bacillus) = 桿狀細菌
菌血癥(Bacteremia) = 血液中存在細菌
菌尿癥(Bacteriuria) = 尿液中存在細菌
細菌性的(Bacterial) = 由/與細菌相關引起的
殺菌的(Bactericidal) = 具有殺滅細菌能力的物質
抑菌的(Bacteriostatic) = 具有抑制細菌生長/繁殖能力的物質
基礎培養基(Basal medium) = 具有基礎營養成分的培養基,可通過添加高營養物質,制備增菌或特殊培養基
生物危害(Bio-hazard) = 具有危害性的生物成分
肉湯(Broth) = 液體培養基
廣譜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 對多種細菌(革蘭氏陽性和陰性)均有效的抗生素
生化試驗(Biochemical Tests) = 用于鑒定微生物生化特性的系列試驗
生化特性分析(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 根據生化特征對微生物進行分類
生物膜(Biofilm) = 細菌在厚厚的黏液狀胞外基質中形成的致密膜狀聚集體
發光細菌(Bioluminescent bacteria) = 能夠發出光的細菌
血瓊脂(Blood Agar) = 含血液的富集型培養基
血液傳染(Blood Borne Infections) = 通過血液傳播的感染
緩沖液(Buffer) = 可抵抗溶液pH變化的溶液
生物安全柜(BSC = Bio-safety cabinet) = 用于防止病原微生物暴露的操作設備
噬菌體
生物安全柜
字母C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莢膜(Capsule) = 覆蓋在細菌表面的膠狀胞外層,通常由多糖組成
有莢膜的(Capsulated) = 以外層莢膜為最外層結構
衣殼(Capsid) = 包裹病毒基因組的蛋白質外殼
碳源(Carbon source) = 培養基中為微生物生長提供碳元素的營養成分
鏈狀排列(Chain) = 微生物細胞呈線性排列
幾丁質(Chitin) = 存在于真菌細胞壁中的蛋白質類物質
染色體(Chromosome) = 細菌的基因組DNA
殺滅效應(Cidal effect) = 殺死細菌/微生物的作用
纖毛(Cilia) = 真核生物中細小的毛發狀附屬結構
纖毛蟲(Ciliates) = 擁有纖毛的原生動物
克?。–lone) = 單一微生物細胞繁殖出的后代
簇狀排列(Cluster) = 微生物細胞成團排列
低溫保存(Cryopreservation) = 在極低溫條件下保存微生物細胞
凝固酶(Coagulase) = 可使血漿凝固的微生物酶
凝固酶試驗(Coagulase Test) = 檢測微生物是否產生凝固酶的試驗
大腸菌群(Coliform) = 一組存在于脊椎動物糞便中的革蘭氏陰性桿菌
菌落(Colony) = 微生物培養后形成的可見細胞群體
復合培養基(Complex Media) = 支持多種微生物廣泛生長的培養基
復合顯微鏡(Compound microscope) = 使用兩組透鏡的光學顯微鏡
接合(Conjugation) = 通過兩個細菌之間的直接接觸轉移細菌DNA
污染(Contamination) = 引入非目標微生物的過程
污染性生長(Contaminated growth) = 含有非接種微生物的培養物
共培養/共生體(Co-culture/Consortia) = 兩種不同種類/屬的微生物在同一體系中共同生長
共棲菌(Commensals) = 正常菌群
庫爾特計數器(Coulter counter) = 用于懸浮液中微生物細胞計數的設備
培養(Culture) = 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含有已生長微生物的培養基
純培養(Culture) = 分離并擴增出的單一物種微生物
培養基(Culture Medium) = 支持微生物生長的營養性物質
菌落形成單位(CFU = Colony Formation Unit) = 形成一個菌落的單個或多個微生物細胞
字母D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去污染(Decontamination) = 使樣本/物體無菌;去除存活微生物的過程
分解者(Decomposers) = 將復雜有機物降解為簡單形式的微生物
干燥(Desiccation) = 去除水分
硅藻(Diatoms) = 顯微鏡下可見的單細胞藻類
甲藻(Dinoflagellates) = 具有兩根鞭毛的單細胞藻類
擴散(Diffusion) = 分子在培養基或凝膠矩陣中的擴散過程
雙球菌(Diplococcus) = 兩個微生物細胞成對排列
類白喉菌(Diphtheroid) = 在形態上與白喉棒狀桿菌相似的共棲菌
稀釋(Dilution) = 微生物或化學物質,按一定比例懸浮
直接顯微鏡檢查(Direct Microscopy) = 使用顯微鏡對樣本中的微生物細胞進行計數
消毒劑(Disinfectant) = 殺滅/抑制微生物的化學品(用于無生命表面)
消毒(Disinfection) = 去除微生物(主要針對無生命表面)
紙片(Disc/Disk) = 多用于攜帶抗生素或化學品進行測試的小型圓形濾紙片(通常直徑6 mm)
脫氧核糖核酸(DNA = Deoxyribonucleic acid) = 生物體中儲存遺傳信息的分子
字母E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腸桿菌目/腸道細菌(Enterobacterales / Enteric bacteria) = 存在于胃腸道中的細菌;腸桿菌科成員
電泳(Electrophoresis) = 利用電流在瓊脂糖凝膠中分離大分子和核酸的技術
內毒素(Endotoxin) = 主要存在于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的熱原性脂多糖;細菌細胞內的毒素
腸毒素(Enterotoxin) = 影響腸道細胞的外毒素
外毒素(Exotoxin) = 微生物細胞釋放到體外的毒素
傷寒(Enteric fever) = 傷寒/副傷寒熱
真細菌(Eubacteria) = 包括真正細菌的一個原核生物域
嗜極生物(Extremophiles) = 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生物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 一種檢測技術
電子傳遞鏈(ETC =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 細胞呼吸中產生能量的關鍵代謝途徑
超廣譜β-內酰胺酶(ESBL = 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 = 一種β-內酰胺酶
字母F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兼性好氧菌(Facultative Aerobe) = 在有氧條件下生長,但也能在無氧條件下生存的微生物
兼性厭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 在無氧條件下生長,但也能在有氧條件下生存的微生物
發酵(Fermentation) = 微生物將有機物(如糖)在無氧條件下分解為酒精、酸或氣體的過程
鞭毛(Flagella) = 微生物表面提供運動能力的細長附屬結構
鞭毛蟲(Flagellates) = 擁有鞭毛的微生物
絲狀(Filamentous) = 具有長線狀形態的微生物
菌毛(Fimbriae) = 比鞭毛更細小的蛋白質附屬結構
熒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Microscope) = 利用熒光染色樣品及其發射光放大成像的顯微鏡
真菌(Fungus) = 真核生物界,其細胞壁含有幾丁質
字母G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基因(Gene) = 編碼特定性狀的功能性DNA單位
遺傳分析(Genetic Analysis) = 對遺傳物質的研究
基因定位(Gene mapping) = 確定基因在DNA上的位置
基因工程/轉基因(Genetically Engineered/Modified) = 基因被人為修飾的生物體
屬(Genera/Genus) = 一個分類學等級,位于科之下,由親緣關系相近或形態相似的種組成
基因型(Genotype) = 微生物完整的遺傳組成
萌發階段(Germinal Stage) = 微生物能夠復制的階段
病原體(Germs) = 可引起疾病/感染的微生物;病原體
細菌致病理論(Germ Theory) = 描述病原體與疾病之間關系的科學原理
滑行細菌(Gliding Bacteria) = 具有滑動運動能力的細菌
球蛋白(Globulins) = 抗體
革蘭氏染液(Gram Stain) = 由結晶紫、碘液和沙黃組成的復合染料,用于區分細菌
革蘭氏染色法(Gram Staining) = 使用革蘭氏染料的染色技術
革蘭氏陽性(Gram Positive) = 革蘭氏染色后,呈紫色或藍紫色的細菌
革蘭氏陰性(Gram Negative) = 革蘭氏染色后,呈紅色或粉紅色的細菌
生長培養基(Growth Medium) = 支持微生物生長的培養基
字母H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嗜鹽微生物(Halophiles) = 喜歡高鹽環境的微生物
異養生物(Heterotrophs) = 依賴其他生物獲取食物/營養的生物
危害(Hazard) = 高風險因素
溶血(Hemolysis) = 紅細胞破裂的過程
溶血性細菌(Hemolytic Bacteria) = 能夠破壞紅細胞的細菌
宿主(Host) = 為寄生蟲提供營養的活體
菌絲(Hyphae) = 細長、有分枝的真菌細胞,可為有隔或無隔結構
字母I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免疫原性(Immunogenic) = 能刺激免疫系統的特性
免疫原(Immunogen) = 抗原/致病因子
免疫的(Immune) = 具有抵抗力的
免疫力(Immunity) = 對感染的抵抗能力
免疫接種(Immunization) = 接種疫苗
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 免疫系統無法抵抗感染的狀態
免疫受損(Immune compromised) = 免疫系統受抑制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 抗體
體外(In Vitro) = 在實驗室環境中;脫離自然棲息地
體內(In Vivo) = 在自然棲息地內
指示微生物(Indicator Organisms/Indicator) = 表示某種病原體可能存在但不直接分離出該病原體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 一種或多種病原體侵入組織并引發疾病的過程
傳染性的(Infectious) = 能引起感染的
抑制(Inhibition) = 干擾和抑制微生物生長/繁殖的過程
抑菌圈(Inhibitory zone) = 抗微生物物質周圍形成的抑制區域
侵襲性(Invasive) = 能穿透組織層的能力
接種(Inoculation) = 微生物的引入(轉移)過程
接種(Inoculate) = 將微生物引入某物中
接種環(Inoculating Loop) = 末端帶環的工具,用于轉移微生物
接種針(Inoculating Wire) = 末端為直金屬絲的工具,用于轉移微生物
接種物(Inoculum) = 含有待測微生物的樣本
培養(Incubate) = 在適宜條件下保持以促進微生物生長
恒溫培養箱(Incubator) = 提供適宜條件用于微生物生長的設備
培養過程(Incubation) = 將已接種的培養基置于適宜溫度和大氣條件下進行微生物生長
字母J-L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乳酸菌(LAB = Lactic Acid Bacteria) = 可產生乳酸的細菌
層流潔凈工作臺(Laminar Air Flow Cabinet/Hood) = 用于防止樣品之間污染的設備
蘭斯菲爾德分類法(Lancefield Classification) = 根據表面抗原特征,進行鏈球菌分類的方法
潛伏的(Latent) = 存在但不表現出癥狀
潛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 沒有明顯癥狀的感染
致命的(Lethal) = 具有致命潛力的
致死劑量(Lethal Dosage, LD) = 足以殺死機體的毒素量
地衣(Lichen) = 真菌與藻類之間的專性共生關系
光學顯微鏡(Light Microscope) = 使用可見光進行放大的顯微鏡
液體培養基(Liquid Media) = 處于液態的培養基
溶菌周期(Lysogeny) = 噬菌體將其基因組整合到細菌DNA中以實現復制的一種生命周期
脂多糖(LPS = Lipopolysaccharide) =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的主要成分
字母M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麥法蘭標準比濁液(McFarland Standard Solution) = 由1%氯化鋇和1%硫酸按固定濃度配制的溶液
產甲烷菌(Methanogens) = 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甲烷氣體的微生物
代謝(Metabolism) = 發生于活細胞內的化學反應總和
中溫微生物(Mesophilic) = 最適生長溫度在20至45℃之間的微生物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 = 研究微生物的學科
微生物(Microbes) = 微生物的簡稱
微生物的(Microbial) = 與微生物相關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s) = 只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生物
顯微術(Microscopy) = 使用顯微鏡觀察微觀物體的技術
顯微鏡(Microscope) = 用于放大微小物體以便清晰觀察的儀器
正常菌群(Microbial flora) = 正常生活在人體表面而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 在極低氧氣濃度下生存的微生物
霉菌(Mold) = 具有菌絲體的絲狀真菌
單克?。∕onoclonal) = 來源于單一細胞的
突變(Mutation) = 基因發生的突然變化
突變體(Mutant) = 因突變而不同于親代的生物體
菌絲體(Mycelium) = 分支延伸的菌絲結構
真菌學(Mycology) = 真菌的研究
多重耐藥(MDR = Multi Drug Resistant) = 對多種藥物具有耐藥性的微生物
最低抑菌濃度(MIC =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 抑制微生物生長所需的最低抗菌劑濃度
最低殺菌濃度(MBC = 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 殺滅細菌所需的最低抗生素濃度
最大可能數(MPN = Most Probable Number) = 用于估計樣本中活性微生物數量的一種統計方法
字母N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陰性細菌(Negative Bacteria) = 革蘭氏染色呈紅色或粉紅色的細菌
無生長(No Growth) = 缺乏微生物繁殖和可見菌落形成
非選擇性培養基(Non-selective Media) = 支持多種微生物生長并使不同種類形成相似菌落的培養基
不可培養細菌(Non-culturable Bacteria) = 無法在體外常規培養基中培養的細菌
醫院獲得性的(Nosocomial) = 醫院內感染獲得的疾病或微生物
字母O-Z開頭的微生物學術用語
專性寄生蟲(Obligate Parasite) = 不能離開宿主獨立生存的寄生蟲
專性好氧(Obligate Aerobe) = 沒有氧氣就無法生存的微生物
專性厭氧(Obligate Anaerobe) = 在有氧條件下無法生存的微生物
癌基因(Oncogene) = 可觸發細胞突變并導致癌癥發生的基因
氧化細菌(Oxidizing bacteria) = 能夠氧化某些成分/底物的細菌
寄生生物(Parasite) = 依賴活體獲取生存所需資源的生物
寄生的(Parasitic) = 依賴其他生物生存
巴氏殺菌法(Pasteurization) = 通過快速加熱再冷卻的方法對液體樣本進行滅菌
病原體(Pathogen) = 具有引起感染潛力的生物
致病的(Pathogenic) = 能引起疾病的
致病性(Pathogenicity) = 病原體引起疾病的能力
發病機制(Pathogenesis) = 疾病發展的有序過程
病理學(Pathology) = 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規律的學科
病原型菌株(Pathovar) = 特征相同但致病性不同的細菌菌株
培養皿(Petri Dish / Petri plate) = 用于盛放培養基以培養微生物的透明圓柱形平板
噬菌體(Phage) = 噬菌體的簡稱
表型(Phenotype) = 可觀察到的形態特征
表型的(Phenotypic) = 基于可觀察特征的
光合微生物(Photosynthetic Microorganisms) = 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
菌毛(Pili) = 細菌表面短而細、柔軟的小附屬結構
移液器(Pipette) = 用于測量和轉移少量液體樣本的儀器
質粒(Plasmid) = 細菌中環狀、雙鏈、染色體外的DNA分子
初步試驗(Presumptive Test) = 推測樣本中是否存在特定微生物的生化試驗
益生菌(Probiotics) = 用于促進腸道菌群健康和消化功能的活性微生物
朊病毒(Prions) = 不含核酸、具有傳染性的蛋白質顆粒
假菌絲(Pseudohyphae) = 酵母細胞排列成類似真菌菌絲的結構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ic) = 在低溫環境下生長良好的微生物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一種用于擴增核酸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定性分析/試驗(Qualitative Analysis/Test) = 用于鑒定樣本中是否存在某種微生物的試驗
定量分析/試驗(Quantitative Analysis/Test) = 用于鑒定并計數樣本中微生物數量的試驗
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 = 微生物/細菌群體之間協調行為/信息交流的過程
快速檢測(Rapid Test) = 用于快速鑒定未知微生物的試驗方法
重組DNA(Recombinant DNA) = 含有來自不同生物體DNA片段的化學組合DNA
復制(Replication) = 精確復制遺傳物質的過程
呼吸作用(Respiration) = 細胞內分解有機分子(如葡萄糖)產生ATP的過程
限制性內切酶(Restriction Enzyme) = 細菌中能識別特定序列并切割DNA的酶
逆轉錄(Reverse Transcription) = 以RNA為模板合成DNA的過程
核糖核酸(RNA = Ribonucleic acid) = 參與蛋白質合成和基因調控的重要核酸
放射免疫分析(RIA = Radioimmunoassay) = 利用放射性標記抗體檢測抗原的技術
樣本(Sample) = 來自待分離微生物的材料/標本
選擇性培養基(Selective Media) = 選擇性允許某些種類微生物生長,同時抑制其他種類的培養基
有隔的(Septate) = 被分隔開的
血清型(Serovar) = 所有特征相同但具有不同抗原且能刺激宿主產生不同抗體的細菌或病毒菌株
鞘細菌(Sheathed Bacteria) = 被黏液鞘包裹成絲狀排列的細菌
粘液層(Slime Layer) = 由多糖、糖脂和糖蛋白組成的細菌外部黏滑層
種(Species) = 分類學上低于屬的分類單位,能夠彼此交配繁殖
螺旋體(Spirochetes) = 螺旋狀彎曲的細菌類群
孢子形成(Sporulation) = 形成孢子的過程
孢子(Spore) = 細菌或真菌的厚壁休眠階段,可在適宜條件下發育為活性個體
滅菌(Sterilization) = 去除(殺死)所有存活微生物的過程
菌株(Strain) = 同一物種由于基因變異產生的不同變種
亞型(Sub-type) = 菌株
亞種(Sub-species) = 分類學上低于“種”的分類單位,包含形態上有區別但可以交配繁殖的生物
葡萄球菌(Staph = Staphylococcus)
鏈球菌(Strep = Streptococcus)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用于觀察樣品表面結構的高分辨率顯微鏡
Taq 聚合酶(Taq Polymerase) = 從水生棲熱菌(Thermus aquaticus)中提取的一種耐高溫DNA聚合酶
嗜熱生物(Thermophiles) = 在高于45°C環境中生長良好的生物
耐熱生物(Thermotolerant) = 最適生長溫度低于45°C,但也能在高于45°C環境中生存和生長的生物
轉錄(Transcription) = 以DNA為模板合成RNA的過程
翻譯(Translation) = 以RNA為模板合成(解碼)蛋白質的過程
轉化(Transformation) = 細菌通過細胞膜直接攝取外源DNA并整合到自身基因組中的過程
轉導(Transduction) = 噬菌體將外源基因/DNA導入細菌基因組的過程
轉基因的(Transgenic) = 遺傳物質被外源基因/DNA片段修飾過的生物體
傳播(Transmission) = 病原體從一個宿主轉移到另一個宿主的過程
轉座(Transposition) = DNA/基因從一個位置轉移到另一個位置的過程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 用于觀察樣品內部超微結構的高分辨率顯微鏡
尿素酶試驗(Urease Test) = 檢測細菌是否產生尿素酶的生化試驗
變種(Variants) = 基因上有所不同但差異不足以歸類為獨立菌株的亞型(通常指病毒或細菌)
病毒(Viruses) = 只含一種類型核酸作為遺傳物質的專性寄生傳染因子,能自我復制
毒力(Virulence) = 微生物破壞宿主細胞/成分的能力
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 = 病原體分泌或表達的分子,使其能夠建立感染
疫苗(Vaccine) = 刺激機體免疫反應以預防感染的藥物
有活力的(Viable) = 具有生命的
病毒學(Virology) = 研究病毒的學科
維諾格拉德斯基柱(Winogradsky Column) = 用作自維持生態系統的裝置,用于研究特定環境中的微生物多樣性
黃綠藻門(Xanthophyta) = 黃綠色藻類
酵母菌(Yeasts) = 單細胞真菌
齊-尼染色法(ZN-stain = Ziehl-Neelsen Stain) = 用于染色抗酸菌(如分枝桿菌)的染色方法
人畜共患?。╖oonoses) = 動物傳播給人類的感染性疾病
抑菌圈(Zone of Inhibition) = 抗微生物成分周圍無可見微生物生長的清晰區域
參考資料
World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K. Lee Lerner and Brenda Wilmoth Lerner, Editors. Volumes 1 and 2. 2003. The Gale Group, Inc. 27500 Drake Road Farmington Hills, MI, 48331-3535.
Prescott’s Microbiology, 12th Ed. 2019. Joanne Willey, Kathleen Sandman and Dorothy Wood. McGraw Hill Publication.
Textbook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2nd Eds. By Subash Chandra Parija. Elsevier publication.
Leber, Amy L., editor in chief. (2016). Clinical microbiology procedures handbook (Fourth edition). Washington, DC : ASM Press 1752 N St., N.W.,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