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脊髓擠壓傷模型
原理
脊髓夾傷模型可模擬臨床上脊柱移位所致脊髓持續受壓損傷,同樣是應用較多的模型。該類模型可獲得相對穩定的脊髓損傷,適用于病理和脊髓再生等多方面研究,尤其是脊髓受損程度(擠壓強度和/或持續時間)與所導致的神經病理損傷后果的關系。現有脊髓夾傷模型種類較多,分別應不同造模目的而設計。其中應用較多的包括動脈瘤夾夾傷,強調挫傷與持續擠壓的結合,以及擠壓強度和時間可控性;攝子夾傷模型,為不完全擠壓,強調殘留組織以及運動功能的一致性。
(1)動脈瘤夾夾傷以動脈瘤夾沿腹背向迅速閉合并維持閉合狀態一定時間,造成挫傷-待續擠壓傷聯合損傷模型,調整動脈瘤夾閉合的力量和閉合維持時間可獲得不同程度損傷。
(2)攝子夾傷使用攝子自脊髓兩側向內擠壓,造成脊髓夾傷模型,調整攝子閉合時保留的間距和閉合維持時間可獲得不同程度損傷。
材料與儀器
實驗動物
1%戊巴比妥鈉 碘伏
手術刀 眼科攝(2個) 眼科剪 乳突撐開器 小型咬骨鉗 針持 線剪 縫針 縫線 剃毛推子
步驟
(1)動脈瘤夾夾傷選擇彎曲弧度和厚度與造模用動脈瘤夾相近的分離鉤,分離脊髓和腹側椎管。夾子下臂伸入脊髓與腹側椎管之間,上臂千脊髓背側,迅速釋放動脈瘤夾并保持一定時間(如1min)(見圖4-2B),打開并移去動脈瘤夾。逐層縫合肌肉皮膚。
(2)攝子夾傷攝子垂直于脊柱,兩齒內側分別緊貼脊髓兩側下降至鑷子尖端觸到腹側椎管。緩慢勻速閉合攝子(如1s內)并保持一定時間(如15s)。釋放攝子至閉合前寬度并移去。逐層縫合肌肉皮膚(圖4-4)。依損傷程度不同,脊髓擠壓處可見或輕或重之出血線。
注意事項
(1)擠壓脊髓過程,操作要穩、勻速。
(2)盡量保證同一實驗模型由同一人操作。
(3)依照實驗需要,選擇合適的損傷程度(鑷子閉合間距)。間距0.5mm的損傷,可以獲得穩定的損傷,個體間差異較小,因為過輕損傷會相應增加誤差的干擾,過重損傷出血較重難于控制和預測,也增加誤差。
常見問題
(1)動脈瘤夾彈簧彈性決定夾子閉合力大小,以造成多種損傷程度的模型(圖4-2)。
(2)夾傷過程夾子下臂伸入脊髓與腹側椎管之間,上臂于脊髓背側,動脈瘤夾閉合并停留1min(圖4-3)。選擇合適尺寸的攝子,在攝子兩臂間固定一定厚度的墊片,以使攝子閉合狀態下兩齒間留有一定距離(如1.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