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腸球菌
1. 概述
屎腸球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的球菌,通常成對或短鏈排列,屬于腸球菌屬。
它是人類和動物腸道的正常菌群成員之一,但在醫院環境中易演變為多重耐藥菌,尤其是萬古霉素耐藥菌株,VRE,引發嚴重的院內感染(如菌血癥、尿路感染、心內膜炎)。
其耐藥性基因可通過質?;蜣D座子水平傳播,是臨床抗感染治療的重大挑戰。
2. 分類學地位
域:細菌域 Bacteria
門: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乳桿菌目 Lactobacillales
科:腸球菌科 Enterococcaceae
屬:腸球菌屬 Enterococcus
種:屎腸球菌 Enterococcus faecium
3. 培養特性
氧氣需求:兼性厭氧,需氧條件下生長更佳。
培養基
血瓊脂平板:菌落呈灰白色、光滑、直徑1-2 mm,部分菌株顯示γ溶血。
37℃培養1天的菌落
選擇性培養基:含6.5% NaCl的腦心浸液瓊脂(耐鹽性篩選)。
膽汁七葉苷瓊脂:水解七葉苷生成黑色沉淀。
生化特性
PYR試驗陽性(吡咯烷酮芳基酰胺酶活性)。
不發酵阿拉伯糖(區別于糞腸球菌 E. faecalis),能分解甘露醇。
致病性、實驗室診斷與臨床治療
1.致病性
人類感染
院內感染
血流感染(中心靜脈導管相關)、腹腔感染(術后并發癥)、尿路感染(導尿管相關)。
心內膜炎(人工瓣膜或天然瓣膜受累)。
危險因素
長期廣譜抗生素(如三代頭孢、氟喹諾酮類)使用、ICU住院、實體器官移植、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動物感染
家畜(如豬、禽類)腸道定植,可能通過食物鏈傳播耐藥基因。
致病機制
生物膜形成(增強醫療器械表面定植)。
分泌溶細胞素、明膠酶破壞宿主組織。
多重耐藥基因(如vanA、vanB、ermB)的水平傳播。
2.實驗室診斷
樣本來源:血液、尿液、腹腔引流液、傷口分泌物、環境拭子(如醫療設備)。
檢測方法
顯微鏡檢:革蘭染色顯示革蘭陽性球菌,成對或短鏈排列。
培養與鑒定
血瓊脂或選擇性培養基培養24-48小時,結合生化試驗(甘露醇發酵、阿拉伯糖試驗)。
MALDI-TOF MS或16S rRNA測序精準鑒定菌種。
藥敏試驗
檢測對氨芐西林、萬古霉素、利奈唑胺、達托霉素的敏感性(CLSI/EUCAST標準)。
高水平氨基糖苷類耐藥(HLAR)篩查(慶大霉素/鏈霉素MIC)。
分子檢測:PCR檢測耐藥基因(如vanA/vanB、ermB、cfr)。
3.臨床治療
臨床意義
院內感染負擔:占革蘭陽性菌血癥的5%-10%,死亡率高達30%-50%(VRE菌株更高)。
耐藥性威脅:萬古霉素耐藥腸球菌(VRE)被WHO列為“高優先級耐藥菌”,屎腸球菌的VRE比例顯著高于糞腸球菌。
治療原則
無耐藥菌株
氨芐西林或青霉素G(聯合慶大霉素用于心內膜炎)。
耐藥菌株
VRE(萬古霉素耐藥)
首選:利奈唑胺、達托霉素。
替代:替加環素、奧馬環素。
HLAR(氨基糖苷類耐藥):避免單用β-內酰胺類,需聯合其他藥物。
耐藥性機制
固有耐藥:對頭孢菌素、低劑量氨基糖苷類、克林霉素天然耐藥。
獲得性耐藥
萬古霉素耐藥(vanA/vanB基因簇)。
利奈唑胺耐藥(23S rRNA突變或cfr基因)。
達托霉素耐藥(liaFSR基因突變)。
防控措施
嚴格手衛生、接觸隔離VRE攜帶者、環境消毒。
抗生素管理(減少廣譜抗生素使用)、監測農場動物耐藥基因傳播。
小結
屎腸球菌是院內感染中耐藥性最強的病原體之一,其多重耐藥性(尤其VRE)顯著增加治療難度。
診斷需依賴快速分子技術與精準藥敏,治療首選利奈唑胺或達托霉素,并需警惕耐藥突變。
防控核心在于抗生素合理使用、嚴格感染控制及耐藥性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