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
01 分類與命名
1887 年英國軍醫布魯斯(David Bruce)首次從死于 “馬爾他熱” 士兵脾臟中分離出該菌,1920 年韋爾(Weil)等建議命名為布魯氏菌屬 。
目前屬內有 6 個種、20 個生物型,常見種包括羊布魯氏菌(B. melitensis)、牛布魯氏菌(B. abortus)、豬布魯氏菌(B. suis) 、犬布魯氏菌(B. canis)等 。
形態結構:革蘭氏染色陰性 ,呈球桿狀或短桿狀,大小為 (0.5 - 0.7)μm×(0.6 - 1.5)μm ,在動物組織、分泌物及培養基中常單個或短鏈狀排列 。無芽孢、無鞭毛,光滑型菌株有微莢膜 。
培養特性:需氧菌,部分菌株初代分離需 5 - 10% 二氧化碳 ,營養要求高,在普通培養基生長緩慢 ,加入血清或肝浸液可促進生長 。最適生長溫度 35 - 37℃,最適 pH 6.6 - 6.8 。經 37℃培養 48 小時,形成微小、透明、無色的光滑型菌落 ,人工傳代后可轉變為粗糙型菌落 。在血瓊脂平板不溶血,在液體培養基輕度混濁并有沉淀 。
抵抗力:在土壤、毛皮、病畜分泌物、肉及乳制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 ,在水、牛奶和肉類中可存活相當長時間 ,但對日光、熱、常用消毒劑敏感 ,如濕熱 60℃ 10 - 20 分鐘、直射日光照射 20 分鐘可將其殺死 ,3% 來蘇兒、2% 氫氧化鈉、1% 漂白粉等數分鐘可將其滅活 。
傳染源:主要是患病動物,如羊、牛、豬等家畜 ,感染動物的胎盤、羊水、流產物、乳汁、精液、尿液、糞便等含大量病菌 。
傳播途徑
接觸傳播:最主要途徑,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泄物、分泌物 ,或在加工、處理病畜肉類、皮毛等過程中,經皮膚黏膜侵入人體 。
消化道傳播:食用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食物、水或乳制品(如未經消毒的牛奶、羊奶 )等經消化道感染 。
呼吸道傳播:吸入含有布魯氏菌的氣溶膠而感染 ,多見于從事皮毛加工、畜牧養殖、實驗室操作等職業人群 。
致病機制:病菌進入人體后,在局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突破淋巴結屏障進入血液循環形成菌血癥 ,隨后定位于肝、脾、骨髓等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內繁殖,再次入血引起癥狀復發 。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單核巨噬細胞增生,形成肉芽腫,進而導致相應器官組織病變 。
對家畜定期檢疫和免疫接種 ,撲殺病畜 ;加強畜產品衛生監督,防止病畜肉和奶制品流入市場 ;從事畜牧養殖、屠宰、皮毛加工等職業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定期體檢 ;加強衛生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布魯氏菌病的認識和防范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