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桿菌
變形桿菌(Proteus)是一類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的腸道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動物的腸道中。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
菌體大小約為 (0.4-0.6)μm × (1.0-3.0)μm,兩端鈍圓,呈桿狀、球桿狀、球形或絲狀等多形性。
無莢膜,無芽孢,具有周身鞭毛,運動活潑。
革蘭氏染色陰性。
培養特性
營養要求不高,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良好,37℃培養24小時可形成圓形、扁薄、半透明的菌落,易與其他腸道致病菌混淆。
在固體培養基上呈擴散生長,形成遷徙生長現象(swarming growth phenomenon),此現象可被苯酚或膽鹽抑制。
在血瓊脂平板上具有溶血現象。
生化特性
脲酶陽性,能迅速分解尿素,是本菌的重要生化特征。
發酵葡萄糖產酸產氣,多數菌株產生吲哚和H?S。
硫化氫陽性,苯丙氨酸脫氫酶陽性。
抗原構造:變形桿菌屬O抗原有49個,為分群的主要依據;H抗原為分型的依據。
分類:變形桿菌屬包括8個菌種,其中與醫學關系最密切的是奇異變形桿菌(P. mirabilis)和普通變形桿菌(P. vulgaris)。
致病因素
鞭毛、菌毛、內毒素、溶血毒素等。
奇異變形桿菌引起的感染最為常見,其次是普通變形桿菌,為條件致病菌,多為繼發性感染。
臨床表現
尿路感染:在引起泌尿系統感染中,僅次于大腸埃希菌,醫源性感染較多見,如留置導尿管、尿路堵塞、腸道細菌遷移等。
食物中毒:夏秋季節溫度高時,變形桿菌在被污染的食品中大量繁殖,食用前未徹底加熱可導致中毒。中毒食品以動物性食品為主,其次為豆制品和涼拌菜,表現為惡心、嘔吐、頭痛、發熱等癥狀。
其他感染:可引起慢性中耳炎、創傷感染、膀胱炎、嬰兒腹瀉、敗血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