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鮑特菌
百日咳鮑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一種革蘭氏陰性需氧小球桿菌或短細棒狀菌,是引起百日咳的病原菌。
01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革蘭氏陰性,呈小球桿菌或短細棒狀,無鞭毛,無芽胞。
培養特性:初次分離時需用含甘油、馬鈴薯、血液的鮑 - 金(Bordet - Gengou)培養基,培養2 - 3天后,形成細小、光滑、銀灰色的珍珠狀菌落,周圍有不明顯的溶血環。
抗原結構:根據耐熱性(100℃2h)不同,有耐熱的菌體(O)抗原和不耐熱的莢膜(K)抗原。
變異特性:常發生光滑型向粗糙型變異,新分離菌株為光滑型,稱相菌,具有O和K抗原,有毒力;人工培養后可發生變異,表現為莢膜和菌毛的逐漸消失,形態、菌落、溶血性、抗原結構、致病力等也全面變異,Ⅱ、Ⅲ相為過渡相,IV相即為粗糙型菌落的無毒株。
致病物質:包括莢膜、菌毛、內毒素及其他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百日咳毒素、腺苷酸環化酶毒素、絲狀紅細胞凝集毒素等。
感染過程:細菌進入易感兒童機體后,以菌毛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上生長繁殖,產生毒素,使上皮細胞纖毛麻痹、細胞壞死,從而抑制粘稠分泌物的排除,刺激支氣管粘膜感覺神經末梢,反射性地引起劇烈的連續性咳嗽。
傳染源:主要是早期患者和帶菌者,從潛伏期開始至發病后6周均有傳染性,尤以潛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 - 3周內傳染性最強。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經密切接觸傳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嬰幼兒仍是百日咳的高發人群,但近年來青少年/成年人的發病概率有大幅升高。
發病模式:逐漸由傳統的“兒童—兒童”向“青少年/成年人—新生兒/兒童”轉變。
地區差異:在我國西部地區發病率明顯高于東部,且農村的發病率高于城市。
并發癥:多見于新生兒和6月齡以下嬰兒,如肺炎、肺不張、氣胸、肺動脈高壓和腦病等,仍然是我國嬰幼兒死亡的重要誘因。
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的關鍵手段,目前我國使用的百白破聯合疫苗,可有效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嬰兒一般在3、4、5月齡進行基礎免疫,18 - 24月齡加強免疫。對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兒童,需按照免疫程序補種。
隔離措施:在百日咳流行季節,盡量避免帶兒童前往人員密集、通風不良的場所,如必須前往,需佩戴口罩。一旦確診百日咳,患者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隔離期自發病起不少于40天,以防止病原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