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組織梭菌
1. 分類學地位
域:細菌域 Bacteria
門: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梭菌綱 Clostridia
目:梭菌目 Clostridiales
科:梭菌科 Clostridiaceae
屬:梭菌屬 Clostridium
種:溶組織梭菌 Clostridium histolyticum
2. 培養特性
厭氧需求:嚴格厭氧,需無氧環境。
溫度:最適生長溫度37℃(模擬宿主體溫)。
培養基:在血瓊脂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菌落,邊緣不規則,常伴β-溶血環(因膠原酶分解紅細胞)。
在厭氧條件下在 37°C 下孵育 3 天,血瓊脂平板上的菌落
芽孢形成:可產生橢圓形次末端芽孢,耐高溫。
代謝特征:發酵葡萄糖,分解明膠和膠原蛋白(依賴膠原酶),產氣(如CO?、H?)。
致病性、實驗室診與臨床意義
1.致病性
人類感染
創傷相關感染:常與產氣莢膜梭菌等混合感染,參與氣性壞疽或壞死性筋膜炎,通過分泌膠原酶、蛋白酶破壞肌肉和結締組織。
機會性感染:在免疫力低下或開放性傷口中定植,可能導致化膿性關節炎或菌血癥。動物感染:
牲畜(如牛、羊)中偶見氣性壞疽病例,通常與深部創傷相關,但致病性較產氣莢膜梭菌弱。
2.實驗室診斷
樣本采集:深部組織活檢、壞死組織或膿液。
直接鏡檢:革蘭陽性粗大桿菌,可見次末端芽孢(需與破傷風梭菌的鼓槌狀芽孢區分)。
在厭氧條件下在37°C下孵育3天,血瓊脂平板上的細胞
培養鑒定:
厭氧血瓊脂培養24-48小時,觀察溶血及菌落形態。
生化試驗:明膠液化試驗陽性,發酵葡萄糖,不發酵乳糖。
分子檢測:PCR靶向16S rRNA基因或膠原酶基因(如colH)提高特異性。
質譜技術:MALDI-TOF MS快速鑒定。
3.臨床意義
雖非氣性壞疽主要病原體,但酶促組織破壞可加劇感染擴散。
其膠原酶已被純化用于醫療清創(如治療慢性潰瘍或燒傷壞死組織)。
治療策略
外科干預:徹底清創為核心措施。
抗生素:首選青霉素G聯合克林霉素(抑制毒素合成),甲硝唑為替代方案。
高壓氧療法:輔助抑制厭氧菌生長。
耐藥性:
目前無廣泛耐藥報告,但對部分β-內酰胺類敏感性可能因產β-內酰胺酶菌株而降低,需結合藥敏試驗。
小結
溶組織梭菌作為條件致病菌,其致病性依賴于酶介導的組織破壞,實驗室診斷需結合形態、培養及分子技術,治療以清創和抗生素聯合為主,耐藥性風險較低但需警惕混合感染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