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鏈球菌
1. 分類學地位
域:細菌域 Bacteria
門: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乳桿菌目 Lactobacillales
科:鏈球菌科 Streptococcaceae
屬:鏈球菌屬 Streptococcus
種:馬鏈球菌 Streptococcus equi
2. 培養狀態
培養基:需營養豐富的培養基(如血瓊脂平板),在需氧或兼性厭氧條件下生長。
菌落特征
灰白色、圓形凸起的細小菌落(直徑約1–2 mm)。
在 37°C 下孵育 2 天,瓊脂平板上的菌落
在血瓊脂平板上呈現β-溶血環(完全溶血)。
生化特性
過氧化氫酶陰性;
可發酵葡萄糖、乳糖等糖類,產酸不產氣。
生長條件:最適溫度37℃,需5% CO?環境促進生長(部分菌株)。
1.致病性
主要宿主:
馬鏈球菌馬亞種 S. equi subsp. equi :馬科動物(如馬、驢),引發馬腺疫,表現為高熱、鼻分泌物增多及頜下淋巴結膿腫。
馬鏈球菌獸疫亞種S. equi subsp. zooepidemicus:人畜共患,感染牛、羊、犬、貓及人類,導致肺炎、敗血癥、腦膜炎等。
致病機制
毒力因子
莢膜多糖(抗吞噬);
M蛋白(黏附宿主細胞,干擾免疫);
溶血素(Streptolysin O);
透明質酸酶(促進擴散)。
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直接接觸或污染物傳播。
2.實驗室診斷
樣本類型:膿液、鼻拭子、血液、組織活檢。
染色與形態:革蘭染色陽性,呈鏈狀排列的球菌。
培養與鑒定
血瓊脂平板培養(β-溶血菌落)。
生化試驗:CAMP試驗陰性,七葉苷水解陽性(S. zooepidemicus)。
分子檢測:PCR靶向M蛋白基因(SeM)或16S rRNA測序。
血清學檢測:ELISA檢測抗體(用于流行病學調查)。
3.臨床意義
馬腺疫是馬科動物的重要傳染病,可導致經濟損失(如賽馬、養殖業)。
人類感染罕見但嚴重,多因接觸病畜引起,需警惕免疫功能低下者。
治療
抗生素:青霉素為首選(β-內酰胺類敏感),替代藥物包括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如阿奇霉素)。
膿腫需外科引流,輔以支持治療。
耐藥性
S. equi subsp. equi:普遍對青霉素敏感,耐藥罕見。
S. zooepidemicus:部分菌株對四環素、磺胺類藥物耐藥性增加,需結合藥敏試驗。
預防
馬用疫苗(含M蛋白或滅活菌苗)。
加強畜群衛生管理,隔離病畜。
小結
馬鏈球菌是獸醫和公共衛生領域的重要病原體,其亞種致病性差異顯著,實驗室診斷需結合形態學、生化和分子技術,治療以青霉素為主,但需關注耐藥性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