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雜交
一、實驗原理
Lederberg和Tatum(1946)選用典型的大腸桿菌為材料,篩選營養(yǎng)缺陷型。利用雙重和三重缺陷型的菌株,在簡單的合成培養(yǎng)基上混合培養(yǎng),在此培養(yǎng)基上只有重組子能長,親本不能長,即所謂選擇性培養(yǎng),使細菌 雜交獲得成功。圖12-1說明了細菌的基因重組是不同基因型的細菌經(jīng)接觸,接合后隨之發(fā)生交換和雜種細菌分離的過程。
大腸桿菌的雜交試驗中發(fā)現(xiàn)有些菌株經(jīng)混合培養(yǎng)能得到重組子,有些卻不能。1952年Hayes做了一個實驗,他所用的二個菌株是菌株A和菌株B。菌株A是不能合成甲硫氨酸和生物素;菌株B是蘇氨酸、亮氨酸和維生素B1的三重缺陷型。Hayes首先篩選鏈霉素抗性突變型ASr和BSr,然后在不含鏈霉素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進行正反雜交,結(jié)果沒有不同,但在含鏈霉素的基本培養(yǎng)基上進行正反雜交,結(jié)果卻不一樣,在ASs×BSr雜交中能得到重組子,可是ASr×BSs雜交中卻并不出現(xiàn)重組菌落。這一現(xiàn)象說明大腸桿菌中有不同的“性”,它與致育因子F有關(guān)。同時按細胞中有無F因子將大腸桿菌分為二類,有F因子的為F+,沒有F因子為F-。F因子是一個小的DNA環(huán)狀分子,分子量約4.5×106道爾頓。帶有F因子的細胞,表面有一種稱為性菌毛的毛狀突起,長約1至20μ。性菌毛上有雄性專一噬菌體(MS2、k17、f2、Qβ等)的吸附位點,又和細胞的接合有關(guān)。F因子在細胞中能以二種狀態(tài)存在;游離狀態(tài)和整合到寄主染色體 的一定位置。以致帶有F因子的大腸桿菌可分為二類:F+和Hfr菌株。經(jīng)吖啶橙處理F+變?yōu)镕-,而Hfr性質(zhì)不變,說明F因子在F+菌株中呈游離狀態(tài),而在Hfr菌株中則整合到寄主染色體的一定位置(圖12-2)。
大腸桿菌 雜交在F+與F-菌株之間進行,通過細胞的暫時溝通,形成局部合子。在部分合子的形成中,提供部分染色體或少數(shù)基因的菌稱為供體菌,提供整個染色體的菌稱為受體菌;所以F+和Hfr是供體細菌,F(xiàn)-是受體菌。F+和F-能雜交,Hfr和F-也能雜交,F(xiàn)-和F-則不能雜交;但這二個可雜交組合其特性不同,主要表現(xiàn)在:1.Hfr細菌和F-細菌雜交以后F-細菌性質(zhì)不變,F(xiàn)+和F-細菌雜交以后F-細菌轉(zhuǎn)變?yōu)镕+(約70%)。2.F+和F-細菌雜交重組頻率10-6,Hfr和F-細菌雜交重組頻率高出F+菌株幾百倍,稱高頻重組。
在F+與F-雜交中,F(xiàn)因子由F+供體高頻轉(zhuǎn)移到F-受體,低頻轉(zhuǎn)移宿主染色體的標志。原因是F+群體中每個細胞能轉(zhuǎn)移性因子到F-受體,只有小部分細胞能轉(zhuǎn)移染色體的標記。在Hfr與F-雜交中,Hfr供體的染色體由原點(在F因子內(nèi))開始轉(zhuǎn)移進入受體菌,在這過程中F因子被割裂,F(xiàn)因子基因,一些是首先進入,另一些是最后進入。在這類雜交中只有當交配過程長到足以允許整個供體染色體被轉(zhuǎn)移入F-受體,受體細胞才能由F-變?yōu)镠fr。
雜交實驗有多種不同方法,這里介紹的是直接混合培養(yǎng)和液體培養(yǎng)。直接混合培養(yǎng)法操作簡單,適用于確定二個菌株間能否雜交或測定重組頻率的高低,而液體培養(yǎng)適宜于細菌的基因定位。
二、實驗材料
大腸桿菌(EscherichiacoliK12)的四個菌株:K12Pro(λ)F+;W1485HisIleF+;W1177ThrLeuthixylGalaramtl mallacstrr(λ)F-;HfrCMetTrp。
Pro:脯氨酸,(λ):原噬菌體整合在染色體上,His:組氨酸,ilv:異亮氨酸纈氨酸,Thr:蘇氨酸,Leu:亮氨酸,thi:維生素B1,xyl:木糖,Gal:半乳糖,ara:阿拉伯糖,mtl:甘露醇,mal:麥芽糖,lac:乳糖,strr:鏈霉素抗性,Met:甲硫氨酸,Trp:色氨酸。
三、實驗器具和藥品
1.用具:滅菌培養(yǎng)皿(9厘米),滅菌三角瓶(150毫升),滅菌吸管(1、5、10毫升),滅菌離心管,滅菌空試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