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桿菌的生物學性狀
炭疽桿菌屬于需氧芽孢桿菌屬,能引起羊、牛、馬等動物及人類的炭疽病。炭疽桿菌的自然宿主包括草食性野生動物(象、鹿、羚羊等)和家畜(牛、羊、馬、驢和駱駝等)。人類自然感染主要是因為接觸污染的動物尸體和皮毛,接觸被感染動物污染的土壤;也可因食用加熱不充分的病畜肉導致腸炭疽或吸入帶有芽孢的塵埃引起肺炭疽。另一種重要的感染途徑就是生物武器襲擊,以氣溶膠方式散布的炭疽芽孢能夠同時大面積污染空氣、水源、食物。
以感染途徑不同可分為皮膚型、腸型和肺型3種炭疽。皮膚型炭疽是通過皮膚損傷而感染的;腸型炭疽是通過胃腸黏膜損傷而致;肺型炭疽是通過吸入炭疽芽孢所致。潛伏期一般為12小時至12天,平均2~5天,3種類型的炭疽均有可能致死,但如果早期治療及時,80%的皮膚型炭疽能恢復正常。
1、形態與染色
炭疽桿菌菌體粗大,兩端平截或凹陷,排列似竹節狀,無鞭毛,無動力,革蘭染色陽性。本菌在氧氣充足、溫度適宜(25~30℃)的條件下易形成芽孢。芽孢呈橢圓形。位于菌體中央,其寬度小于菌體的寬度。在人和動物體內能形成莢膜,在含血清和碳酸氫鈉的培養基中,孵育于CO2環境下,也能形成莢膜,形成莢膜是毒性特征。炭疽桿菌受低濃度青霉素作用,菌體可腫大形成圓珠,稱為“串珠反應”,為炭疽桿菌特有的反應。
2、培養特性
炭疽桿菌需氧或兼性厭氧,在普通培養基中易繁殖,最適溫度為37℃,最適pH值為7.2~7.4在瓊脂平板培養24h,生成直徑2~4mm的粗糙菌落。菌落邊緣不整齊,呈卷發狀,在普通肉湯中培養18~24h,管底有絮狀沉淀生長。
3、抵抗力
繁殖體抵抗力不強,易被一般消毒劑殺滅,而芽孢抵抗力強,在干燥的室溫環境中可存活數十年。煮沸10min或干熱140℃條件下3h可將芽孢殺死。炭疽芽孢對碘特別敏感,對青霉素、先鋒霉素、鏈霉素,卡那霉素等高度敏感。
4、抗原結構
莢膜多肽抗原由D-谷氨酸多肽組成,抗原性單一,具有抗吞噬作用,與細菌毒力有關。菌體多糖抗原由等分子量的乙酰基葡萄糖胺和D-半乳糖組成,能耐熱,與毒力無關。炭疽毒素為水腫因子、保護性抗原(因子)及致死因子3種蛋白質組成的復合物,注射給試驗動物可出現炭疽病的典型中毒癥狀。3種成分均具有抗原性,不耐熱,是炭疽桿菌致病的物質基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