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腸彎曲桿菌的流行病學特點
空腸彎曲桿菌的感染范圍廣,是一種人畜共同感染的病原菌。人普遍易感,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最高,尤其1歲以內者,發病率隨年齡升高而下降。可經食物、飲水、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通過動物傳播,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類多被彎曲菌污染,如進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適當,吃涼拌菜、生蛤、調味品、漢堡包等,均可引起傳染。
空腸彎曲菌是多種動物(如牛、羊、狗及禽類)的正常寄居菌。在它們的生殖道或腸道有大量細菌,故可通過分娩或排泄物污染食物和飲水。健康人群帶菌率約1.2%-3.0%。
(1)中毒食品多為肉與肉制品、魚、牛奶、糕點等。
(2)中毒全年均可發生,夏秋季多見。
1、發病機制
空腸彎曲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引起人和動物發生多種疾病,并且是一種食物源性病原菌,被認為是引起全世界人類細菌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對空腸彎曲菌的致病機理的研究越來越多。其致病因素包括粘附、侵襲、產生毒素和分子模擬機制等四個方面,通過分子模擬機制可以引起最嚴重的并發癥一格林一巴利綜合征??漳c彎曲菌可以通過產生細胞緊張性腸毒素、細胞毒素和細胞致死性膨脹毒素而致病。
2、臨床表現
(1)潛伏期一般為3-5天。
(2)開始癥狀為頭痛、發熱、肌肉酸痛等前驅癥狀,然后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大便初為惡臭水樣便,隨后轉為血便或膿液便。發熱約占56.3% -60% ,一般為低到中度發熱,體溫38℃左右。個別可高熱達40℃,伴有全身不適。
(3)細菌有時可通過腸黏膜入血流引起敗血癥和其他臟器感染,如腦膜炎、關節炎、腎盂腎炎等。孕婦感染本菌可導致流產、早產,而且可使新生兒受染。
3、治療方法
(1)本菌對紅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新霉素敏感,對利福平、青霉素類不敏感。
(2)對癥治療。
4、預防措施
(1)與動物或生的動物制品接觸后要及時洗手。
(2)貯存動物性食品時要注意衛生,防止生熟交叉污染。
(3)肉類食品要注意烹調方法,燒熟、煮透。牛奶要加熱消毒后食用。
(4)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