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被膜及核孔復合體
將細胞核與細胞質分隔的界膜,由內、外兩層單位膜組成,厚度約為65~80埃(),兩層單位膜之間有200~400埃的腔,稱為核周池(perinuclear cister-na)或膜間腔。核外膜表面附有大量核糖體顆粒,并經??梢娕c內質網相連,膜間腔與內質網腔也通連。核內膜面向核質,表面無核糖體顆粒,其內側有一層致密的纖維狀網絡,稱為核纖層。核被膜上排列有核孔(nuclear pore),核孔由內外兩層核膜局部融合形成。電鏡觀察表明核孔具復雜結構,在核孔周圍有一層貫穿核內、外膜的環狀結構的環(annulus),環狀結構本身由上、下兩圈,各8個對稱分布的圓形小體組成,其直徑約為150埃。在電鏡下觀察為絲狀結構,小體間有纖維絲連系。核孔中央有一獨立的圓形小體,與其它圓形小體間也連有纖絲。核孔、環狀結構及圓形小體統稱為核孔復合體(pore complex)。外觀核孔的直徑約為700~800埃,而核孔通道的直徑為90埃左右。核孔是核質與細胞質之間分子和顆粒進行雙向交換的重要通道,且具有選擇性。核酸和核糖體亞單位從胞核輸出至胞質與蛋白質從胞質輸入至胞核的過程是能量依賴性的,它與核孔主動運輸及這些大分子本身含有轉運信號和核孔復合體上的一些受體蛋白相互作用有關。小分子物質的運輸不少是通過核被膜的擴散作用。核孔的密度和總數因細胞類型和生理條件不同而異;如轉錄活躍的非洲爪蟾卵母細胞核孔數達60個/微米2 ,每個核的核孔總數可高達30×106 個,而同一個體中無轉錄活性的成熟紅細胞,核孔密度只有3個/微米2 ,每個核的核孔總數只有150~3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