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非吸煙人群患肺癌的生物學特性和發病機制!
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英國癌癥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非吸煙人群中的肺癌往往具有多樣化的特性,而且其不同于吸煙人群所患的肺癌,似乎會對靶向性療法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文章中,研究人員對臺灣非吸煙人群中肺癌發生率較高的人群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了一系列遺傳改變,這些遺傳改變會依賴于患者的年齡和性別而變化。
很多非吸煙的肺癌患者會表現出因環境致癌物所導致的DNA損傷的跡象,尤其是年輕女性會攜帶特殊的遺傳突變,這些突變會驅動癌癥不斷惡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開發針對非吸煙肺癌患者的新型療法。本文研究也是目前研究人員對非吸煙人群肺癌生物學特征進行的最全面的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臺灣103名肺癌患者的腫瘤樣本,其中大部分患者均為非吸煙人群;研究者表示,在英國大約10%-15%的肺癌患者會出現在從不吸煙的人群中,但在東亞,非吸煙人群中肺癌的發病比例會增加,尤其是女性;研究人員對肺癌患者機體的遺傳突變、基因激活、蛋白質活性和細胞開關進行了一系列詳細的分析,旨在全面理解非吸煙人群患肺癌的分子機制。通過對腫瘤樣本中的遺傳因素和癌細胞所產生的相關蛋白進行研究,研究者發現,非吸煙人群機體某些早期的肺部腫瘤在生物學上與吸煙人群的惡性疾病(肺癌)相似,女性機體中的腫瘤通常會攜帶EGFR基因的特殊措施,然而在男性中最常見的錯誤則是KRAS和APC基因,這些差異就會影響男性和女性對靶向性藥物的反應。
篩選出晚期樣早期階段的肺部腫瘤或能幫助開發更加精準的抗癌療法,而且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密切監督來分析其疾病進展;隨后研究者在60歲以下的女性及未攜帶EGFR基因錯誤的女性的四分之三的腫瘤樣本中發現了涉及APOBEC基因家族的遺傳改變模式,APOBEC蛋白在免疫系統的功能發揮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但其往往會被癌癥攔截,從而就會加速癌細胞耐藥性和出現和進化,未攜帶EGFR錯誤的患者更趨向于在免疫療法中更好地進行表現,而且對APOBEC進行檢測或許也能幫助篩選出對這種形式療法更易于產生反應的女性患者,此外,研究人員還挑選出了一類患者,尤其是老年女性,其機體癌癥會攜帶與諸如污染物等環境中致癌物質相關的突變模式。
最后研究人員在肺部腫瘤中識別出了65個過度激活的蛋白,其能與當前的候選藥物相匹配,研究者發現,名為MMP11且會切斷周圍組織的蛋白質往往與患者較差的預后直接相關,而且其還能作為肺癌早期診斷的特殊標志物。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主要對臺灣的患者進行了研究,但他們認為本文研究結構同樣適用于英國的患者,后期他們還會進行更大規模且并不限于亞洲的研究來證實其研究發現。研究者表示,這項研究中,我們對亞洲人群中高比例的非吸煙人群的肺癌生物學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其疾病具有一種分子多樣性特征,且不同于吸煙人群所患的肺癌。
研究者在非吸煙人群、男性和女性群體中發現了不同的遺傳錯誤模式,這就表明,從不吸煙的女性或許要比吸煙的男性而言對療法的反應會更加不同;某些早期的肺部腫瘤還擁有特殊分子特征,其更像是在晚期疾病中所發現的,這或許就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加準確地對晚期肺癌患者進行診斷,并指導患者的臨床治療。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員深入理解了從不吸煙的人群患肺癌的生物學特征,同時還揭示了有效區分不同腫瘤特征患者的新方法,其或許能通過定制的治療性手段加以利用。
肺癌是英國最大的癌癥殺手,很多關于肺癌的認知都源于對吸煙人群患肺癌的研究,研究者希望本文研究結果未來或將能 真正提高非吸煙人群肺癌的精準化治療,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的治療選擇;為了能夠擊敗癌癥,研究人員就需要理解癌癥產生所需要的多種途徑,研究者強調,不同人群癌癥的差異或許因其生活方式和環境而異,因此理解非吸煙人群和吸煙人群肺癌之間的差異或對后期開發針對不同人群肺癌的治療性手段意義重大。
參考資料:
【1】Lung cancer in non-smokers likely to respond differently to treatment
【2】Yi-Ju Chen, Theodoros I. Roumeliotis, Ya-Hsuan Chang, et al. Proteogenomics of Non-smoking
Lung Cancer in East Asia Delineates Molecular Signatures of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