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膿桿菌的培養與鑒定
簡介
綠膿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是一種需氧或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菌,廣泛存在于土壤、水體和醫院等環境中,是一種常見的致病菌。綠膿桿菌的培養通常使用液體培養基或固體培養基,通過提供適當的營養物質和條件,促進綠膿桿菌的生長和繁殖。測定綠膿桿菌的方法包括生化試驗、分子生物學方法、熒光染色法等。
用途
綠膿桿菌的培養和測定常用于基礎科學研究、醫學診斷、食品衛生檢測等領域。
材料與儀器
綠膿桿菌菌株、液體培養基、固體培養基、試管、培養皿、生化試劑、熒光染色劑等。
步驟
1、培養基的制備:將適量的營養肉湯培養基(BHI)或大腸桿菌 LB 培養基加入適量的蒸餾水中,混合均勻,然后加熱至完全溶解,再進行高壓滅菌。
營養肉湯培養基配方:牛肉膏 3.0 g,蛋白胨 10.0 g,NaCl 5.0 g,瓊脂 20.0 g(液體培養基不含),蒸餾水 1.0 L,pH 7.0。
2、培養基的接種:在滅菌的培養基中加入所需的抗生素(如果需要),然后用無菌技術將綠膿桿菌接種到培養基中。
3、培養條件的設置:將接種好的培養基置于 37 ℃ 恒溫培養箱中,培養 18~24 小時。
4、菌落的觀察:觀察培養皿中的菌落形態,綠膿桿菌的菌落通常呈現出灰色、綠色或黃綠色,呈不規則形狀,邊緣模糊,表面光滑或粗糙。
5、細菌涂片的制備:用無菌的鐵絲環取一定數量的菌落,涂抹于玻璃片上,然后用火燒殺菌。
6、細菌涂片的染色:采用革蘭染色法對細菌涂片進行染色。
① 初染:在菌膜上滴加結晶紫,以蓋滿菌膜為度,約 1 分鐘后,用細水流將染液沖洗。
② 酶染:滴加盧戈氏碘液數滴,約 1 分鐘后輕輕沖洗。
③ 脫色:滴加 95% 酒精 3~4 滴,輕輕晃動玻片數秒鐘,傾斜玻片棄去酒精,如此反復數次后,流下的酒精幾乎無色或稍呈淡紫色,最后沖洗。
④ 復染:滴加稀釋復紅染液數滴,約 1 分鐘后沖洗。
⑤ 染色完畢后,用吸水紙將玻片吸干、干燥處理,滴加香柏油,鏡檢。
7、細菌的鑒定:根據觀察到的菌落形態、細菌涂片的形態以及生化測試的結果等綜合判斷,確定綠膿桿菌的種類。
8、附錄:
1)綠膿桿菌的菌落形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形狀:綠膿桿菌的菌落形狀不規則,呈現出分叉、分枝或網狀的形態。
顏色:綠膿桿菌的菌落顏色通常呈現出灰色、綠色或黃綠色。
大小:綠膿桿菌的菌落大小通常在 2~3 毫米左右。
邊緣:綠膿桿菌的菌落邊緣通常模糊不清,呈現出分叉、分枝或網狀的形態。
表面:綠膿桿菌的菌落表面通常光滑或粗糙,有時也會呈現出凹凸不平的形態。
2)氧化/還原測試:綠膿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氧化酶陽性。通過觀察氧化還原指示劑的變化,可以確定綠膿桿菌的氧化還原性。
3)酸堿度測試:綠膿桿菌通常是產生酸的,可以通過酸堿指示劑的變化來檢測綠膿桿菌的酸堿度。
4)碳水化合物測試:綠膿桿菌通常可以利用葡萄糖和乳糖等碳水化合物進行代謝。可以使用含有這些碳水化合物的培養基來測試綠膿桿菌。
注意事項
1)綠膿桿菌菌株的選擇應根據實驗需求和綠膿桿菌的特性進行選擇。
2)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無菌操作,避免雜菌和細菌的污染。
3)培養條件的設置應根據綠膿桿菌菌株的生長特性進行設置,以促進其生長和繁殖。
4)生化試驗和分子生物學方法應根據實驗設計選擇合適的方法和試劑,避免誤差。
5)熒光染色法應注意熒光染色劑的濃度和染色時間,避免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6)常見問題包括菌落污染、菌株不純、生長速率過慢或過快等。
7)操作者注意防護措施,避免自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