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預防與治療
簡介
病毒的預防與治療根據病毒種類不同而不同,應對癥下藥。
材料與儀器
器材:
①一次性無菌手套
②標本采集管
③棉簽拭子
④PCR儀
試劑:
①材料:待采標本
②PBS緩沖液
③瓊脂
步驟
病毒的預防與治療根據病毒種類不同,其具體可分為如下幾種:
一、天花
(一)預防
天花的特異性預防是接種天花疫苗,可以減輕疾病的嚴重程度、預防疾病的發(fā)生。猴痘病毒預防措施主要是避免接觸帶有病毒的動物。在接觸可疑患病動物時,采用標準預防措施。可用天花疫苗接種來預防,有效率約為85% 。
(二)治療
1.一般護理 天花患者必須隔離治療,隔離到痂皮脫落,潰瘍愈合為止。必須注意補充體液、足夠的蛋白質以及維生素。
2.對癥治療 對高燒患者給予退熱藥物治療,患者煩躁給予鎮(zhèn)靜劑。可進行綜合的抗病毒治療,注射干擾素、胸腺肽等中、西抗病毒藥物。感染4天內注射天花疫苗,可減輕癥狀及并發(fā)癥。如有繼發(fā)的細菌感染或出現敗血癥時,加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療法。
3.局部治療 治療的原則是保持局部潰瘍干凈、清潔。減少疼痛,注意防止患者抓癢,避免繼發(fā)細菌感染。
二、單純皰疹病毒
目前尚無特異的方法控制HSV感染,避免同患者近距離接觸,避免使用患者使用過的物品,切斷傳播途徑,可減少被感染的機會,但正常無癥狀攜帶者的唾液、陰道分泌物中有時也有病毒排出。如孕婦在臨近臨產時發(fā)生HSV-2型感染,特別是在臨產2周內,建議剖宮產應是預防新生兒皰疹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由于HSV感染十分普遍,病毒長期潛伏于機體內,因此使用疫苗預防HSV感染效果不好。目前以痘苗病毒或桿狀病毒為載體制備gD和gB的單純皰疹病毒的亞單位疫苗,用以預防生殖器皰疹感染的流行,但尚未廣泛應用。應用0.1% 的碘苷滴眼劑液(皰疹凈)治療皰疹性角膜炎有較好的療效,對確診由HSV引起的病毒性腦膜炎使用阿昔洛韋(aciclovir)及其衍生物脫氧鳥苷治療,有一定療效。
三、水痘-帶狀皰疹病毒
VZV 感染發(fā)病后臨床表現為水痘或帶狀皰疹,但兩者的主要傳染源均是水痘患者,隔離水痘患者是預防VZV感染的關鍵。對水痘患者應進行呼吸道隔離和接觸隔離。
水痘治療很大一方面是防止繼發(fā)性細菌感染,采取止癢措施以避免或減少對皮疹的搔抓。可局部應用含0.25% 的碳酸氫鈉液濕敷或涂洗。口服阿司咪唑類抗過敏藥物亦可有止癢效果。皰疹破潰后,無論是否有細菌感染,均可涂以1% ~2% 的甲紫。
若皰疹局部感染嚴重,尤其是有全身癥狀時,可應用抗生素治療。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患者、新生兒水痘、播散性水痘、水痘肺炎、水痘腦炎等,可使用阿昔洛韋、單磷酸阿糖腺苷、α-干擾素等進行抗病毒治療。水痘患者應禁用皮質激素。
國外已有多年水痘減毒活疫苗的應用歷史,此疫苗對1~12歲兒童接種一次,抗體陽轉率達97% 。對13歲以上未曾患過水痘的青少年或成人,要求接種2次,2次接種后的抗體陽轉率約達94% 。一般免疫接種后1年保護率達100%,2年保護率仍達96% 。對家庭內密切接觸者的保護率可達70% 左右。
免疫接種后產生的針對VZV特異性抗體在體內可持續(xù)至少10年時間。產生抗體能否預防帶狀皰疹的發(fā)病,以及活病毒潛伏機體激活后能否引起輕型帶狀皰疹仍在觀察中。
四、人巨細胞病毒
傳染源的控制一般為消毒處理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阻斷傳播途徑如在懷孕早期發(fā)現有原發(fā)性HCMV感染,建議終止妊娠;對已發(fā)生宮內HCMV感染的新生兒應注意隔離;對乳汁中排放病毒的母親應避免哺乳;重視輸血及器官移植供者的血清抗HCMV抗體,篩選應為陰性的供者等。
由于病毒能通過輸血途徑傳播,并對免疫功能缺損患者引起嚴重后果,應對獻血者進行血清學檢查,篩選血清陰性的血液。對器官移植的受者與供者均應進行血清學配型,并盡量避免將HCMV陽性的供者器官移植給血清陰性的受者,以免引起HCMV活動性感染。20世紀70年代研制出的AD169滅活疫苗和Towne125減毒活疫苗,雖對部分血清陰性者有一定免疫效果,但是否存在病毒的潛伏感染和致癌潛能有待深入研究。
臨床上曾試用腆苷、阿糖腺苷、阿昔洛韋等抗病毒制劑及干擾素治療HCMV感染,無明顯效果,部分藥物毒性較大。更昔洛韋(ganciclovir,GCV)是目前最有效的抗HCMV藥物,療效比ACV強50~100倍,能有效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主要用于治療HCMV引起的間質性肺炎、視網膜炎和胃腸炎。膦甲酸鈉(foscarnet sodium)是一種非核苷焦磷酸類似物,直接抑制病毒的DNA聚合酶的活性,可減輕腎移植、骨髓移植、艾滋病患者感染HCMV的臨床癥狀。
五、EB病毒
EB病毒目前尚無特效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疾病大多數能自愈。由于EB病毒感染十分普遍,其傳染源廣泛存在和通過唾液傳播的簡單途徑,唯一能徹底阻斷EB病毒感染方法是研制應用EB病毒疫苗。目前,已知有兩種抗EB病毒疫苗問世,其中我國用基因重組方法獲得的表達EB病毒gp320牛痘苗病毒,可重點在鼻咽癌的高發(fā)區(qū)應用。
六、乳頭瘤病毒
(一)預防
生殖器疣是常見的性傳播疾病之一。避免發(fā)生婚外性行為,必要時使用安全套,不使用公用衣褲、浴巾、馬桶和浴盆等;患病后要及時就醫(yī),暫停性生活,避免傳染給性伴等對控制HPV感染、減少生殖疣及宮頸癌的發(fā)生有重要意義。
宮頸癌的發(fā)病率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由于HPV感染已被證實為宮頸癌發(fā)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采用HPV疫苗預防HPV感染,進而預防宮頸癌,是最根本的防治方法,對HPV疫苗的研究主要針對高危型HPV,包括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疫苗兩大類,但目前臨床上尚無有效安全的預防性和治療性疫苗。
(二)治療
1.疣的局部治療
(1)局部涂藥如用5% 5-氟尿嘧啶(5-Fu)或25% 竹葉脂液。
(2)用激光、電灼冷凍或手術等方法除去疣體。
(3)局部注射干擾素對易復發(fā)者,則需采用連續(xù)治療或綜合治療。
2.HPV所致腫瘤的治療性疫苗的研究 治療性疫苗旨在減輕或消除體內已經存在的病變,以能誘導腫瘤的抗原為靶標。對子宮頸癌來說,高危型HPVE6和E7蛋白就是致癌蛋白,是特異的靶抗原。如果能破壞體內表達HPV E6和E7蛋白的細胞,就能阻止腫瘤的發(fā)生,同時破壞已經癌變的腫瘤組織,這依賴于細胞免疫的參與。目前已設計了多種疫苗能誘導針對HPV感染的細胞免疫應答。
(1)多肽疫苗含有針對高危型HPV的E6和E7蛋白中的多個能激發(fā)CTL(細胞毒T淋巴細胞)的抗原表位,能借助基因工程技術大量生產,是一類很有潛力的疫苗。目前已經研制出了多個肽類疫苗,有的已經進入了I期或II期臨床試驗。
(2)病毒載體作為一種有效的呈遞HPV蛋白的方法長期以來被廣泛的研究。目前常用的病毒載體包括重組痘苗病毒、腺病毒等。此外,已有利用含修飾的HPV16、18的E6、E7編碼序列的重組痘苗病毒疫苗應用于臨床實驗。
(3)嵌合型乳頭瘤病毒VLP疫苗(cVLPs)是同時含有HPV-16 L1、L2和E7部分表位或L1、L2和E6部分表位的VLP。嵌合型VLP包含了更多的抗原表位,在刺激體液免疫的同時激活細胞免疫。能誘發(fā)高滴度的中和抗體,同時可誘導針對E7的CD8+CTL反應,可保護HPV16E7轉化腫瘤細胞的攻擊。這種兼具治療與預防作用的多價疫苗具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前景。
(4)DNA疫苗由于其安全、穩(wěn)定及方便而被廣泛研究,編碼E6和E7抗原決定簇的DNA病毒在動物模型上表現出治療性效果。目前DNA疫苗已應用于臨床前期實驗,在人體內的安全性及遠期效果仍在觀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