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水氣單胞菌
嗜水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一種廣泛存在于自然界水體中的革蘭氏陰性條件致病菌,屬于弧菌科氣單胞菌屬。
01 生物學特性
嗜水氣單胞菌為短桿菌,兩端鈍圓,直形或略彎,呈球桿狀或絲狀,極端單鞭毛,有動力,無芽胞,部分菌株有薄莢膜。該菌為兼性厭氧菌,生長適宜的pH為5.5 - 9.0,最適生長溫度為25 - 35℃,最低0 - 5℃,最高38 - 41℃。在普通營養(yǎng)瓊脂平板28℃培養(yǎng)24h后,菌落呈光滑、微凸、圓整、無色或淡黃色,有特殊芳香氣味。氧化酶試驗陽性,可發(fā)酵葡萄糖、阿拉伯糖。
02致病性
毒力因子:嗜水氣單胞菌能產生多種毒性外毒素,如溶血素、組織毒素、壞死毒素、腸毒素和蛋白酶等。這些毒力因子通過侵入宿主、定植繁殖、分泌毒素降低免疫反應等方式導致宿主發(fā)病。此外,它還可產生黏附因子,對腸上皮細胞具有粘附性,并可產生耐熱和不耐熱兩種腸毒素以及溶血素、細胞毒等毒力因子。
致病模型:嗜水氣單胞菌主要通過腸道感染。以魚類為例,它侵入魚體后,先在腸道內增殖,再經門動脈循環(huán)進入肝臟、腎臟及其他組織,引起肝臟、腎臟等器官以及血液病變,繼而出現全身癥狀。
致病對象:嗜水氣單胞菌是多種水生動物的原發(fā)性致病菌,可感染鯽、團頭魴、鰱、鳙、鯉、鯪、草魚、香魚、鱸魚、虹鱒、羅非魚、斑點叉尾、黃鱔、日本鰻、歐洲鰻、翹嘴鱖、牛蛙、中華鱉等,嚴重感染以急性出血敗血癥癥狀為主,慢性輕度感染以皮膚潰爛和腸炎為主。同時,它對魚、蛙等冷血動物和小鼠、豚鼠、家兔等溫血動物均有致病性,也是典型的人 - 獸 - 魚共患病病原菌。
03感染途徑
經口或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嗜水氣單胞菌,可導致機體感染。主要危險因素為被魚咬傷、刺傷,皮膚傷口接觸天然水、污水,食用未煮沸或未消毒的水等。
04預防
不食用生冷水產品,因本菌也存在于瓜果蔬菜中,食用之前要洗凈。避免皮膚破損部位接觸未經處理的水源,游泳時切勿嗆咳,受天然水污染的傷口及時清潔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