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體
1. 分類學地位
界:細菌界 Bacteria
門:衣原體門 Chlamydiae
綱:衣原體綱 Chlamydiia
目:衣原體目 Chlamydiales
科:衣原體科 Chlamydiaceae
屬:衣原體屬 Chlamydia
主要種
沙眼衣原體 C. trachomatis:分為多個血清型(如A–C型致沙眼,D–K型致泌尿生殖感染,L1–L3型致性病淋巴肉芽腫)。
肺炎衣原體 C. pneumoniae: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鸚鵡熱衣原體 C. psittaci:通過禽類傳播致鸚鵡熱。
2. 培養狀態
專性細胞內寄生
無法在無細胞培養基中生長,需活細胞(如McCoy細胞、HeLa細胞)培養。
通過離心法或化學處理(如DEAE-葡聚糖)促進衣原體吸附宿主細胞。
生長周期(二相性)
原體(Elementary Body, EB):感染性顆粒,直徑0.2–0.3 μm,抗干燥,可細胞外存活。
網狀體(Reticulate Body, RB):細胞內繁殖體,無感染性,直徑0.5–1.5 μm。
培養條件
溫度:35–37℃(沙眼衣原體),37℃(肺炎衣原體)。
抗生素:培養液中常添加慶大霉素/萬古霉素抑制雜菌。
檢測:吉姆薩染色或熒光抗體染色觀察包涵體(細胞內病原體聚集)。
1.致病性
沙眼衣原體
眼部感染
A–C血清型致沙眼(全球致盲主因之一),通過接觸傳播。
泌尿生殖感染
D–K血清型致尿道炎、宮頸炎(女性無癥狀感染常見),可上行感染引發盆腔炎、輸卵管性不孕癥。
新生兒經產道感染致結膜炎或肺炎。
性病淋巴肉芽腫
L1–L3血清型致生殖器潰瘍、淋巴結化膿,常見于熱帶地區。
肺炎衣原體
呼吸道感染:非典型肺炎、支氣管炎、鼻竇炎,與動脈粥樣硬化可能相關。
鸚鵡熱衣原體
鸚鵡熱:通過吸入禽類排泄物氣溶膠感染,表現為高熱、肺炎、肝脾腫大。
2.實驗室診斷
直接檢測
細胞學檢查:吉姆薩染色觀察宮頸/尿道涂片中的包涵體(敏感性低)。
抗原檢測:直接熒光抗體試驗(DFA)檢測EB抗原。
核酸擴增試驗
PCR/轉錄介導擴增(TMA):檢測臨床樣本(尿液、拭子)中的衣原體DNA/RNA(敏感性>90%)。
區分血清型(如LGV與非LGV型)。
血清學檢測
微量免疫熒光(MIF):檢測IgM/IgG抗體,用于肺炎衣原體或鸚鵡熱診斷。
補體結合試驗(CFT)用于鸚鵡熱抗體篩查。
培養
細胞培養法為“金標準”,但耗時長(3–7天),僅用于研究或特殊病例。
3.臨床治療
臨床意義
全球公共衛生負擔
沙眼衣原體是最常見的細菌性性傳播疾病(全球年新發1.3億例),無癥狀感染易導致并發癥(如不孕癥)。
沙眼致盲病例已通過WHO SAFE策略大幅減少(清潔面部、抗生素、手術、環境改善)。
免疫病理:衣原體感染可誘發慢性炎癥(如輸卵管瘢痕形成)。
治療原則
沙眼衣原體感染
一線藥物:阿奇霉素或多西環素。
替代方案:紅霉素(妊娠期)、左氧氟沙星(耐藥罕見)。
肺炎衣原體/鸚鵡熱:多西環素或大環內酯類(阿奇霉素)。
性伴侶管理:性伴侶需同步治療,避免重復感染。
耐藥性
對四環素類和大環內酯類普遍敏感,但近年報道阿奇霉素治療失敗率上升(可能與生物被膜形成或宿主免疫缺陷相關)。
未發現質粒介導的經典耐藥基因,需監測基因突變(如23S rRNA突變)。
小結
衣原體是一類專性細胞內寄生的病原體,其感染譜涵蓋性傳播疾病、眼部疾病及呼吸道疾病。沙眼衣原體因高發的無癥狀感染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重點,而鸚鵡熱衣原體則凸顯人畜共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