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帶棒桿菌
1. 分類學地位
界:細菌界 Bacteria
門:放線菌門 Actinobacteria
綱:放線菌綱 Actinobacteria
目:放線菌目 Actinomycetales
科:棒桿菌科 Corynebacteriaceae
屬:棒桿菌屬 Corynebacterium
種:紋帶棒桿菌 Corynebacterium striatum
2. 培養狀態
培養基
需在富含營養的培養基中生長,如血瓊脂平板或哥倫比亞血瓊脂。
部分菌株在普通營養瓊脂上生長緩慢。
生長條件
氧氣需求:需氧或兼性厭氧。
溫度范圍:最適35–37℃,可在25–40℃生長。
pH適應性:中性至弱堿性(pH 6.5–8.0)。
菌落形態
菌落小(1–2 mm)、光滑、凸起,呈白色至灰白色,無溶血或弱溶血(β或γ型)。
部分菌株可能產生輕微脂溶性色素。
特殊特性
細胞壁含分枝菌酸,革蘭染色易脫色,需注意與革蘭陰性菌區分。
致病性、實驗室診斷與臨床治療
1.致病性
人類致病性
機會性感染
院內感染常見,如呼吸道感染(肺炎、氣管炎)、菌血癥、手術部位感染、導管相關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癌癥、糖尿病、長期使用激素患者)易感。
慢性感染:可能與人工關節感染、慢性潰瘍相關。
生物膜形成:粘附醫療器械(如導管、人工瓣膜)引發持續性感染。
動物致病性
罕見致病,偶見于家畜(如牛、豬)的局部感染,致病性較弱。
主要作為環境或皮膚共生菌存在。
2.實驗室診斷
直接鏡檢
革蘭陽性細長桿菌,呈“V”形或柵欄狀排列,無芽孢。
異染顆粒(Albert染色)可見,但不如白喉棒桿菌明顯。
培養鑒定
血瓊脂平板培養48小時后觀察菌落形態。
生化試驗:觸酶陽性、硝酸鹽還原陽性、分解葡萄糖產酸,不分解尿素。
分子檢測
16S rRNA基因測序或MALDI-TOF MS快速鑒定。
特異性基因檢測(如gyrB或rpoB基因)。
藥敏試驗
需常規檢測β-內酰胺類、萬古霉素、利奈唑胺等敏感性(因多重耐藥率高)。
3.臨床治療
臨床意義
醫院感染
日益增多的院內病原體,尤其在重癥監護病房(ICU)和長期住院患者中。
常通過醫療器械或醫護人員手部傳播。
多重耐藥性
對青霉素、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耐藥率高,部分菌株對萬古霉素敏感度下降。
誤診風險:易與皮膚定植菌混淆,需結合臨床判斷是否為真實致病菌。
治療
一線藥物
萬古霉素、利奈唑胺(需根據藥敏結果選擇)。
部分菌株對達托霉素、替考拉寧敏感。
聯合治療:嚴重感染可聯用β-內酰胺類(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與氨基糖苷類。
耐藥機制
產β-內酰胺酶、靶位修飾(如核糖體甲基化導致大環內酯耐藥)、外排泵激活。
生物膜形成增強抗生素耐受性。
小結
紋帶棒桿菌是醫院感染中重要的機會性病原體,尤其威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其多重耐藥特性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導致治療困難,需依賴精準藥敏試驗指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