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德納菌
1. 分類學地位
屬:加德納菌屬 Gardnerella
種:陰道加德納菌Gardnerella vaginalis,是細菌性陰道病的主要病原體。
2. 形態與染色
形態:革蘭染色不定性(通常為革蘭陰性或弱陽性),短小桿菌或球桿菌,無鞭毛、無芽孢。
黏附性:可黏附于陰道上皮細胞,形成“線索細胞”。
3. 培養特性
培養基:選擇性培養基(如哥倫比亞瓊脂+5%人血、HBT培養基),需微需氧或厭氧環境。
菌落特征:灰白色、針尖狀菌落,生長緩慢(需48-72小時)。
4.與其他陰道炎的鑒別
細菌性陰道病
病原體:加德納菌+厭氧菌
分泌物:灰白色、稀薄、魚腥味
pH值:>4.5
鏡檢特征:線索細胞
念珠菌性陰道炎
病原體:白色念珠菌
分泌物:白色凝乳狀、無味或微酸味
pH值:≤4.5
鏡檢特征:假菌絲或孢子
滴蟲性陰道炎
病原體:陰道毛滴蟲
分泌物:黃綠色、泡沫狀、惡臭
pH值:>4.5
鏡檢特征:活動滴蟲
致病性與實驗室診斷
1.致病性與臨床意義
1.1細菌性陰道病
機制
與厭氧菌(如奇異菌屬Atopobium、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協同作用,破壞陰道正常菌群(乳酸桿菌減少)。
產胺類物質(如尸胺、腐胺),導致陰道pH升高(>4.5)及特征性“魚腥味”。
癥狀
灰白色稀薄分泌物,性交后異味加重,部分患者無癥狀。
并發癥
增加HIV、HPV、衣原體等性傳播感染風險;
孕婦早產、低體重兒風險上升。
1.2其他感染
偶致泌尿系統感染(如膀胱炎)、產后子宮內膜炎。
2.實驗室診斷
2.1臨床標準(Amsel標準)
符合以下4項中至少3項:
均質稀薄分泌物;
陰道pH>4.5;
胺試驗陽性(分泌物加KOH后釋放魚腥味);
線索細胞占上皮細胞≥20%。
2.2鏡檢
濕片鏡檢:線索細胞(上皮細胞邊緣黏附大量加德納菌及其他細菌)。
革蘭染色:乳酸桿菌減少,混合菌群(加德納菌+厭氧菌)占優。
2.3分子檢測
PCR:檢測陰道加德納菌特異性基因。
Nugent評分:基于陰道分泌物革蘭染色評分(乳酸桿菌與致病菌比例)。
治療與耐藥性
1.治療與耐藥性
1.1治療方案(參考CDC指南)
一線藥物
甲硝唑
克林霉素
妊娠期:首選甲硝唑口服(避免陰道用藥)。
1.2耐藥性問題
甲硝唑耐藥率低(<5%),但對克林霉素耐藥率逐漸上升(需根據藥敏調整)。
復發常見,可能與生物膜形成或菌群未完全恢復有關。
2.預防與管理
2.1生活習慣
避免陰道沖洗(破壞正常菌群)。
使用無香皂清潔外陰,減少化學刺激。
2.2性行為管理
減少性伴侶數量,使用避孕套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2.3微生態調節
補充陰道益生菌(如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3.小結
陰道加德納菌是細菌性陰道病的核心病原體,其致病性與陰道微生態失衡密切相關。
診斷需結合臨床標準與實驗室檢查(如線索細胞、pH值)。治療首選甲硝唑或克林霉素,但需關注復發與耐藥性。
預防重點在于維持陰道乳酸桿菌優勢,避免高危行為及不當清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