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顯示胞質微管
簡介
微管是真核細胞普遍存在的結構。它是由 a、β 微管蛋白異二聚體和少量微管結合蛋白聚合而成的中空管狀纖維。在不同類型的細胞中,微管具有相同的基本形態。微管中的單管在胞質內呈網狀或束狀分布;二聯管構成纖毛、鞭毛的周圍部分;三聯管構成中心粒以及纖毛、鞭毛基體。觀察微管可用電鏡和免疫細胞化學技術,其中較常用的有間接免疫熒光法。
原理
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顯示胞質微管實驗的基本原理是先用抗微管蛋白(tubulin)的免疫血清(一抗)與體外培養細胞一起溫育,該抗體與細胞內微管特異結合,然后用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的羊抗兔(IgG)血清(二抗)與一抗溫育而結合,從而使微管間接地標上熒光素。在熒光顯微鏡下,即可看到胞質內伸展的微管網絡。間接免疫熒光法除靈敏性高外,它只需要制備一種種屬間接熒光抗體,可以適用于多種第一抗體的標記顯示,廣泛應用于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定位和形態顯示。
材料與儀器
器材:
細胞培養設備、倒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冰箱、微量加樣器(100 μl)、振蕩器、鋁盒、常規實驗器械、體外培養的成纖維細胞。
試劑:
① 0.01 mol/L(pH7.2)磷酸鹽緩沖生理鹽水(PBS)
② PEMP 緩沖液
③ 固定液(3.7% 甲醛-PEMD 溶液)
④ 0.5% Triton X-100/PEMP 溶液
⑤ 1% Triton X-100/PBS 溶液
⑥ 兔抗微管蛋白抗體
⑦ 異硫氰酸熒光素 (FITC)-羊抗兔抗體
⑧ 甘油-PBS緩沖液 9:1,pH8.5~9.0)
步驟
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顯示胞質微管的基本過程可分為如下幾步:
A 把成纖維細胞培養在玻片上,長到十十~十十十時取出。
B 將長有單層細胞的玻片投入 PEMP 緩沖液漂洗。
C 放在預溫到 37 ℃ 的 0.5% Triton X-100/PEMP 溶液中,處理 1.5~2 min。
D PEMP 洗 2 次。
E 3.7% 甲醛-PEMD 溶液固定 30 min,室溫下。
F pH7.2 的 PBS 洗 2 次,每次 5 min。濾紙吸干余留液體。
G 結合一抗。把長有細胞的一面朝上,平置于盛有 PBS 濕紗布的鋁盒內,小心滴加經適當稀釋的兔抗微管蛋白抗體 40 μl 于細胞層上,密閉,37 ℃ 溫箱中溫育 40~60 min。
H 取出玻片,吸去抗體液,放入 35 mm 小染缸內,按下列順序洗滌:PBS→1% Triton X-100/PBS→PBS,每次 5~10 min。攪拌或放在振蕩器上輕輕振蕩洗滌,以洗去未結合的抗體。濾紙吸去余留液體,略干燥。
I 結合二抗。在細胞面上滴加 40 μl 經稀釋的 FITC-羊抗兔抗體,步驟同(7)。
J 取出玻片,吸去剩余抗體,浸泡漂洗,以洗去未結合的抗體。步驟同(8)。最后過去離子水 2 次
K 略干燥后,滴加甘油-PBS(91)于玻片上,用載玻片封蓋。
注意事項
1 每步洗滌要充分,并吸去水分(但不要干透),以免稀釋下一步的抗體或試劑,這樣才能得到清晰的熒光圖像。
2 合適的抗體稀釋度。抗體的稀釋主要是指“一抗”,因為“一抗”中特異性抗體合適的濃度是關鍵。“一抗”、“二抗”在使用前應試驗最佳稀釋度,以特異性染色反應熒光最強,而非特異性染色陰性為佳。
3 孵育時間為 30~60 min,溫度常用 37 ℃,該溫度可增強抗原-抗體反應,但應在濕盒中進行,防止標本干燥導致失敗。
4 標本染色后應立即觀察,時間過長熒光會逐漸減弱。標本若放聚乙烯袋中 4 ℃ 保存,可延緩熒光減弱時間,防止固封劑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