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絲染色及形態觀察實驗
簡介
真核細胞胞質中縱橫交錯的纖維網稱為細胞骨架。根據纖維直徑、組成成分和組裝結構的不同分為微管、微絲和中間纖維。目前觀察細胞骨架的手段主要有電鏡、間接免疫熒光技術、酶標和組織化學等。微絲是肌動蛋白構成的纖維。單根微絲直徑約 7 nm,在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在不同種類的細胞中,它們與某些結合蛋白一起形成不同的亞細胞結構,如肌肉細絲、腸上皮微絨毛軸心和應力纖維等。本實驗用考馬斯亮藍 R250(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R250)顯示微絲組成的應力纖維。應力纖維在體外培養的貼壁細胞中尤為發達,與細胞對培養基質的附著和維持細胞扁平鋪展的形狀有關。
原理
微絲染色及形態觀察實驗的基本原理是考馬斯亮藍 R250 可以染各種蛋白,并非特異染微絲。但在該實驗條件下,微管結構不穩定,有些類型的纖維太細,光學顯微鏡下無法分辨。因此,我們看到的主要是由微絲組成的應力纖維,直徑約 40 nm。
材料與儀器
器材:細胞培養設備、倒置顯微鏡、恒溫箱、顯微鏡、25 ml 稱量瓶、常規實驗器械、體外培養的貼壁生長細胞、洋蔥鱗莖。
試劑:
① 6 mmol/L PBS(pH6.5)
(A 液:NaH2PO4·2H2O,936 mg/1000 ml。B 液:Na2HPO4·12 H2O,2148 mg/1000 ml。工作液:A 液 68.5 ml+B 液 31.5 ml(用 NaHCO3 調 pH 至 6.5)
② M 緩沖液(pH7.2)
(咪唑,3.40 g;KCl,3.71 g;MgCl2·6H2O,101.65 mg;EGTA(乙二醇雙醚四乙酸),380.35 mg;EDTA(乙二胺四乙酸),29.22 mg;巰基乙醇(mer-captoethanol),0.07 ml;甘油,292 ml;加蒸餾水至 1000 ml(用 1 mol/LHCl 調 pH 至 7.2))
③ 1% Triton X-100
④ 0.2% 考馬斯亮藍 R250 染液
⑤ 3% 戊二醛
步驟
微絲染色及形態觀察實驗的基本過程可分為如下幾步:
(一)動物細胞微絲的顯示與觀察
A 取材 細胞培養在蓋玻片上(為區別細胞的正反面,剪掉一角),生長密度達十十~十十十時取出,細胞面朝上放在稱量瓶內,用 6 mmol/LPBS 洗 3 次,每次 1 min。
B 抽提 棄去 PBS 洗液,入 2 ml 1% Triton X-100,蓋上稱量瓶蓋子,置于墊有濕紗布的鋁盒中,放入 37 ℃ 恒溫箱處理 25~30 min。
C 沖洗 棄去 1% Triton X-100,加入 2 ml M 緩沖液輕輕洗細胞 3 次,每次 2 min。M 緩沖液有穩定細胞骨架的作用。
D 固定 略晾干后,加入 2 ml 3% 戊二醛,固定細胞 15 min。
E 沖洗 棄去固定液,用 6 mmol/L PBS 輕輕洗 3 次,每次 2 min。
F 染色 棄去洗液,把小蓋片立于吸水濾紙上,吸去標本邊緣水分。加入 2 ml 0.2% 考馬斯亮藍 R250 染色 20 min。
G 沖洗 用蒸餾水輕輕洗去標本上的染液,濾紙吸干標本邊緣水分,空氣干燥,直接觀察或樹脂封片。
(二)植物細胞微絲的顯示與觀察
A 取材 用鑷子撕取洋蔥鱗莖內表皮,大小約 1 c㎡,放入盛有 6 mmol/L PBS 的稱量瓶中,使其下沉,處理 5~10 min。
B 抽提 棄去 PBS,加入 2 ml 1% Triton X-100,蓋上稱量瓶蓋子,置于墊有濕紗布的鋁盒中,放入 37℃ 恒溫箱中處理 30 min。
C 沖洗 棄去 1% Triton X-100,加入 2 ml M 緩沖液輕輕洗洋蔥內表皮,每次 3~5 min,共 3 次。
D 固定 加入 2 ml 3% 戊二醛固定 20 min。
E 沖洗 棄去固定液,加入 2 ml 6 mmol/L PBS 輕輕洗洋蔥內表皮,每次 3~5 min,共 3 次,吸水濾紙吸去殘液。
F 染色 加入 2 ml 0.2% 考馬斯亮藍 R250 染色 20 min。
G 制片 棄去染液,用蒸餾水輕輕洗 3 次。把標本平鋪在載玻片上,加蓋玻片。鏡檢。
注意事項
1 沿稱量瓶內壁緩慢加入各種試劑,避免直接滴落在蓋片上;洗細胞動作要輕,避免細胞脫落。
2 抽提、固定及染色須在加蓋的稱量瓶中進行,并且蓋玻片的細胞面始終朝上。
3 用 1% Triton X-100 抽提雜蛋白和脂類要做預實驗,抽提時間長將破壞細胞結構,抽提時間短背景干擾大。
4 應力纖維是一種動態結構,細胞充分貼壁鋪展時纖維挺拔、豐富;反之,細胞收縮變圓,應力纖維彎曲,甚至部分解聚消失而顯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