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分裂的形態觀察實驗-有絲分裂
原理
細胞有絲分裂(Mitosis)的現象是分別由弗勒明(Flemming,1882)在動物細胞和施特拉斯布格(Strasburger,1880)在植物細胞中發現。有絲分裂過程包括一系列復雜的核變化,染包體和紡錘體的出現,以及它們平均分配到每個子細胞的過程。
材料與儀器
馬蛔蟲 洋蔥
Carnoy固定液 乙醇 醋酸洋紅染液 醋酸 二甲苯
顯微鏡 擦鏡紙 解剖針 眼科鑷子 載玻片 蓋玻片 吸水紙 培養皿 冰箱
步驟
1. 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馬蛔蟲子宮切片
(1)取馬蛔蟲的子宮切片標本,先在低倍鏡下觀察,可見馬蛔蟲子宮腔內有許多橢圓形的受精卵細胞,它們均處在不同的細胞時相。
(2)每個卵細胞都包在卵殼之中,卵殼與卵細胞之間的腔,叫卵殼腔。
(3)細胞膜的外面或卵殼的內面可見有極體附著。
(4)尋找和觀察處于分裂間期和有絲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形態變化,并轉換高倍鏡仔細觀察。
圖1 馬蛔蟲受精卵的有絲分裂
2. 間期(Interphase)
細胞質內有兩個近圓形的細胞核,一為雌原核,另一為雄原核。兩個原核形態相似不易分辨,核內染色質分布比較均勻,核膜、核仁清楚,細胞核附近可見中心粒存在。
3. 分裂期(Mitosis)
(1)前期(Prophase)雌、雄原核相互趨近,染色質逐漸濃縮變粗、核仁消失,最后核膜破裂、染色體相互混合,兩個中心粒分別向細胞兩極移動,紡錘體開始形成。
(2)中期(Metaphase)染色體聚集排列在細胞的中央形成赤道板,由于細胞切面不同,此期有側面觀和極面觀的兩種不同現象,側面觀染色體排列在細胞中央,兩極各有一個中心體,中心體之間的紡錘絲與染色體著絲點相連;極面觀由于染色體平排于赤道面上,六條染色體清晰可數,此時的染色體已縱裂為二,但尚未分離。
圖2 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
(3)后期(Anaphase)紡錘絲變短,縱裂后的染色體被分離為兩組,分別移向細胞兩極,細胞膜開始凹陷。
(4)末期(Telophase)移向兩極的染色體恢復染色質狀態,核膜、核仁重新出現,最后細胞膜橫縊,兩個子細胞形成。
4. 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洋蔥根尖切片
(1)將洋蔥根尖切片標本先在低倍鏡下觀察,尋找生長區,這部分的細胞分裂旺盛,大多處于分裂狀態,細胞形狀呈方形。
(2)換高倍鏡仔細觀察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形態特征。
(3)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特征比較,找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特點和兩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