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和黏膜感染病毒標本的采集與處理
簡介
在臨床上,皮膚和黏膜病毒感染分為兩大類,即原發性感染和復發性感染。原發性感染主要發生于青少年和無特異性免疫力者,復發性感染則往往發生于成人和有免疫力者。
病毒在天然宿主體內介于原發性感染和復發性感染之間的一段時間,稱之為潛伏性感染。潛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是病毒的持續性感染狀態。病毒感染人體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組織或細胞中,由于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毒局限化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也不出現臨床癥狀,但又不足以將病毒清除,病毒便可長期潛伏下來,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則可引起顯性感染。
皮膚和黏膜是人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由病毒引發的皮膚和黏膜的病情可以是單獨的皮膚疾病,或是伴發全身疾患,其治療效果由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而定。
病毒的分離培養仍為當前明確診斷皮膚和黏膜病毒感染的金標準。常見的標本有水皰液、咽喉拭子、陰道拭子、腦脊液或腦活檢組織、角膜刮取物(角膜拭子)、痰液、唾液、血液、尿液等。
材料與儀器
器材:
①一次性無菌手套
②標本采集管
③棉簽拭子
試劑:
①材料:待采標本
②緩沖液
步驟
皮膚和黏膜感染病毒標本的采集與處理的基本步驟可分為如下幾種:
一、標本采集
1.水皰液 用無菌注射器針頭從成熟的水皰中抽取液體至少1 ml,注入裝有病毒運送液的滅菌小瓶中(可加適量抗生素),加蓋密封,盡快冷凍保存;水皰樣本采集部位用清水清洗,切忌用酒精、碘酒等消毒劑消毒、擦拭。
也可用消毒針將水皰刺破,然后用無菌棉拭子蘸取皰疹液,迅速將棉簽放入裝有2 ml病毒保存液或Hanks液的采樣管中,在靠近頂端處折斷棉簽桿,旋緊管蓋并密封。新鮮水皰液病毒培養的陽性率大于70% ,膿皰液為70% ~80% 。
有時也可剪取新鮮水皰皮3~5 g迅速放入無菌小瓶中,加適量(2倍體積)50% 甘油或磷酸鹽緩沖液,加蓋密封,盡快送檢。
在無法采集水皰液或水皰皮時,可采集腦脊液、唾液等樣本。
2.陰道拭子 使用經消毒和干燥并不粘有任何化學物質或潤滑劑的棉拭子、刮板或吸管取材。根據不同的檢驗目的而選取不同部位。一般采用生理鹽水浸濕的棉拭子自陰道深部或陰道后穹隆、宮頸管口等處取材;或用無潤滑劑的擴陰器使宮頸可見,用拭子從宮頸上拭去黏液和分泌物,丟掉拭子,用新的菌拭子緊貼宮頸內道輕輕采樣。
3.腦脊液 由臨床醫生嚴格按照腰椎穿刺術相應操作規程進行采集。一般選擇患者第3和第4腰椎間隙或稍低處穿刺取得,兒童則于第4和第5腰椎間隙穿刺,必要時可從小腦延腦池或側腦室穿刺獲得。
4.角膜刮取物 在麻醉作用下,用無菌棉拭子從角膜邊緣取材,立即送檢。
5.唾液 混合性唾液容易采集,午后2~4小時,由受檢者自行收集或由醫務人員幫助采集。采集時需先用清水漱口,靜息5~10分鐘,棄去最初分物的唾液,將繼續分泌的唾液收集于潔凈的小杯內,至少需要2 ml。若唾液量不足,可囑其做口舌運動,促進分泌。也可于舌下放一小塊無菌干燥的脫脂紗布以使其吸收唾液,10分鐘后取出,擠出唾液備用。
6.血液: 血液標本采集一般選用靜脈采血法,通常采用肘部靜脈。根據采血量不同,可選用不同型號的注射器。如遇患者采血后發生暈針,可讓其平臥,休息片刻即可恢復。
7.尿液 選用清潔、干燥、較大開口的一次性容器,根據檢驗目的不同可選擇晨尿、隨機尿、餐后尿或計時尿。
二、標本處理
標本在病毒分離之前一般需要處理,有時也無需任何處理即可進行病毒的分離。標本處理的目的是提高病毒分離率,防止標本污染。腦脊液標本不需處理,可直接用于病毒的分離。皰疹液經青霉素、鏈霉素處理后直接用于病毒的分離。各種生物標本類似于組織標本,所以生物標本可以按組織標本的處理方法處理。
注意事項
(1)皰疹液采集后應立即送檢,可在4 ℃暫存。未能及時檢測的,應在-20 ℃以下低溫冷凍保存,需長期保存的樣本,應置-70 ℃或以下保存;陰道標本采集前24小時禁止性生活、盆浴、陰道檢查、陰道灌洗及局部上藥等,以免影響檢查結果。
(2)在提取唾液樣本前的30分鐘內,請勿進食、飲水、吸煙或嚼口香糖。
(3)唾液標本收集后應立即送檢,室溫下放置后pH上升,細菌繁殖,容易析出沉淀,導致其化學成分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