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病毒的預防與治療
簡介
呼吸道病毒感染防治的關鍵在于預防,特別是流感大流行或者類似于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暴發所引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期間。為確保隔離傳染源和疫苗緊急接種等各項預防措施能夠順利啟動,必須及時發現患者并盡快做出病原學診斷,根據診斷結果及時上報衛生主管部門并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材料與儀器
器材:
①一次性無菌手套
試劑:
①疫苗
②抗病毒藥物
步驟
(一)預防
1.免疫預防 除接種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減毒活疫苗(OPV)和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IPV)預防脊髓灰質炎病毒感染外,目前尚無上市疫苗可以預防其他人腸道病毒感染。
OPV和IPV都能有效地預防脊髓灰質炎。我國免疫規劃使用的疫苗為OPV,基礎免疫為嬰兒出生后二月、三月、四月齡時各服活疫苗一劑,間隔1個月。在4歲時給予加強免疫一次。此外,我國自主研發的EV-A71滅活疫苗已完成II期臨床試驗:針對EV-A71相關輕癥病例的疫苗效率可達94.8% ,而針對EV-A71相關重癥病例的疫苗效率則為100% 。
2.管理傳染源 管理傳染源有很大難度,大部分EV感染臨床表現為隱性,無法開展隔離或管理。早期發現EV感染患者,及時隔離,但效果有限。
3.切斷傳播途徑 患者的糞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污染的物品必須徹底消毒。做好日常衛生和環境衛生,消滅蒼蠅,加強飲食、飲水和糞便管理。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患者淚液、眼分泌物含大量病毒,過眼-手、物-眼途徑直接、間接接觸傳播。
患者洗臉用品需分巾、分盆,煮沸消毒或開水澆燙;參與污染物煮沸的家庭成員、密切接觸者,在接觸后需消毒雙手;醫務工作者在檢治患者后須消毒雙手再接觸其他患者,以防醫源性傳播。
4.實驗室防護 針對前述可能出現實驗室感染的環節,離心時,使用帶蓋的密封離心機;嚴格按照生物安全操作規范,病毒培養操作時,要求實驗操作務必輕柔規范,并且要求使用負壓生物安全柜;實驗操作過程中,佩戴符合生物安全標準的防護器材包括口罩、帽子、手套和隔離衣等;定期進行生物安全耗材的評價、評估工作;進行動物實驗時,務必小心,警惕不要被銳器扎傷,動作輕柔,最大限度地減少氣溶膠產生的可能性。
5.流行病學防控 當發現某種特定腸道病毒感染相關疾病如手足口病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報告病例數明顯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時,應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
包括采集相關病例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明確病原并進行分型鑒定;收集臨床資料,了解不同型別腸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臨床類型及救治等;闡明本次流行/暴發的傳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險因素等,以便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
(二)治療
目前沒有特異的抗腸道病毒治療方法。部分學者主張應用免疫球蛋白對腸道病毒感染重癥病例進行治療,但治療結果無統計學意義。對癥和支持治療是目前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治療措施。輕型患者不需住院,但重型患者需要住院觀察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