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誘發突變實驗-亞硝基胍法
原理
亞硝基胍(NTG,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是一種有效的化學誘變劑,在低致死率的情況下也有很強的誘變作用,故有超誘變劑之稱。它的主要作用是引起 DNA 鏈中 GC→AT 的轉換,亞硝基胍也是一種致癌因子,在操作中要特別小心,切勿與皮膚直接接觸。凡有亞硝基胍的器皿,都要用 1 mol/L NaOH 溶液浸泡,使殘余的亞硝基胍分解破壞。
材料與儀器
枯草芽孢桿菌 BF7658
淀粉培養基 LB 液體培養基 亞硝基胍 碘液 無菌生理鹽水
玻璃涂棒 血細胞計數板 振蕩混合器
步驟
1. 菌懸液制備
1.1 將試驗菌斜面菌種挑取一環接種到含 5 ml 淀粉培養液的試管中,置37℃ 振蕩培養過夜。
1.2 取 0.25 ml 過夜培養液至另一支含 5 ml 淀粉培養液的試管中,置 37℃ 振蕩培養 6~7 h。
2. 平板制作
將淀粉瓊脂培養基礅化,倒平板 10 套,凝固后待用。
3. 涂平板
取 0.2 ml 上述菌液放到一套淀粉培養基平板上,用無菌玻璃涂棒將菌液均勻地涂滿整個平板表面。
4. 誘變
4.1 在上述平板稍靠邊的一個位點上放少許亞硝基胍結晶,然后將平板倒置于 37℃ 恒溫箱中培養 24 h。
4.2 放在亞硝基胍的位置周圍將出現抑菌圈。
5. 增殖培養
5.1 挑取緊靠抑菌圈外側的少許菌苔到盛有 20 ml LB 液體培養基的三角瓶中,搖勻,制成處理后菌懸液,同時挑取遠離抑菌圏的少許酋苔到另一盛有 20 ml LB 液體培養基的三角瓶中,搖勻,制成對照菌懸液。
5.2 將上述 2 只三角瓶置于 37℃ 振蕩培養過夜。
6. 涂布平板
分別取上述兩種培養過夜的菌懸液 0.1 ml 涂布淀粉培養基平板。處理后懸液涂布 6 套平板,對照菌懸液涂布 3 套平板。涂布后的平板,置 37℃ 恒溫箱中培養 48 h。實際操作中可根據兩種菌液的濃度適當地用無菌生理鹽水稀釋。注意每套平板背面作好標記,以區別經處理的和對照。
7. 觀察誘變效應
分別向 cfu 數在 5~6 個左右的處理后涂布的平板內加碘液數滴,在菌落周圍將出現透明圈。分別測量透明圏直徑與蘺落直徑并計算其比值(HC 比值)。與對照平板相比較,說明誘變效應,并選取 HC 比值大的菌落移接到試管斜面上培養。此斜面可作復篩用。
凡有亞硝基胍的器皿,都要置于通風處用 1 mol/L NaOH 溶液浸泡,使殘余的亞硝基胍分解破壞,然后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