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真菌的固體栽培
材料與儀器
側耳( Pleurotus ostreatus 俗稱平菇、北風菌等)
酵母膏麥芽汁瓊脂 棉籽殼培養基
550 ml 罐頭瓶
步驟
1. 配料、裝瓶和消毒
3 個 550 ml 罐頭瓶按比例稱好 330 g 棉子殼培養基,依法配制及時裝瓶。底部料壓得松一些,瓶口壓緊些,中間扎一直徑約 1.5 cm 洞穴,用牛皮紙及時扎封瓶口,128℃ 消毒 1.5~2 h。
大生產也可用常壓滅菌,100℃,6 h。
2 接種培養
待培養基溫度降至 20~30℃ 時,用大口無菌吸管于中部接進搖瓶種子 5% 或均質懸浮液 3%,培養基表面稍留點。扎好牛皮紙移入培養室。
也可接種液體一麥粒栽培種,種子若系普通固體栽培種,則應去除表面老化菌絲,接種 5% 以上。
3. 栽培管理
3.1 發菌(spawnrunning)
即菌絲在營養基質中向四周的擴散伸長期。室溫控制在 20~23℃ 相對濕度 70%~75%。7 d 以后菌絲伸長最快,室內 CO2 濃度升高。要早晚各通一次風,保持空氣新鮮,約 25~30 d 菌絲可長滿全瓶,及時給予散射光照,繼續培養 4~5 d,讓其達到生理成熟。
菌絲繁殖時,瓶內實際濃度一般高于室溫 4~6℃,瓶內溫度不應高于 29℃。側耳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有光可使菌絲生長速度減緩。
3.2 桑椹期
菌絲成熟后給予 200 Lx(勒克斯)左右散射光照,將瓶子移至 12~20℃ 培養室進行周期低溫剌激,一般 3~5 d 后瓶口內略見空隙和小水珠,產生瘤狀突起,這是子實體原基,叫原基(primordium)形成期,形似桑堪,故又稱桑椹期,適當通風,相對濕度要求 80%~85%,低溫刺激,促進原基形成,溫差達 8~10℃,一般可用室內外溫差來調節。光照強度必須在 50 Lx 以上散射光,一般在 200 Lx 左右,鳳尾菇(P.sajor-caju)要求 250~1500 Lx 散射光才能出現原基。
3.3 珊瑚期
原基分化,形成菌柄,菌蓋尚未形成,小凸起各自伸長,參差不齊,狀似珊瑚。條件合適,只要 1 d 桑椹期就能轉入珊瑚期,濕度控制 90% 左右,通氣量也要逐步加大。
3.4 幼蕾期
菌蓋已形成,菌褶開始出現。保持 90% 左右的濕度,18~20℃ 溫度培育。同上述散射光,通風良好。
3.5 成熟期
當菌蓋充分展開,菌蓋下凹處產生茸毛,即要立即不留茬基釆收。從菌蕾發生到釆收約需 7~8 d。
采收后,瓶口內如有雜物或死菇等要清除掉、再包上牛皮紙,繼續培育。約 10 d 左右,瓶口的料面上又會發出小菇蕾,再打開牛皮紙繼續進行濕度、溫度、通風和散射光的管理,大約 7~10 d 又會出現一批菇蕾。第二批菇釆光后,料內水分、養分消耗太多,此時應補水和追加營養硫酸銨酒石酸溶液,浸沒在該溶液中一晝夜,擠干水分,再包上牛皮紙,很快又能出第三茬菇。每次采下的鮮菇即稱重量,總量按公式計算生物學效率(一定含水量于實體鮮重/基質干重 ×100。)三荏菇以后,菇潮不能再成批出現,而是變成零星發生了。
側耳子實體的分化和發育必須有散射光,黑暗下不產生子實體,直射光不利于子實體的形成與生長。相對濕度在 55% 時子實體生長緩慢,40%~45% 時小菇干縮,高于 95% 時菌蓋易變色腐爛等。適宜的溫度范圍,子實體發育快。個大、肉質厚;溫度低則生長慢、個小、肉質薄,缺氧不利于子實體形成。應適時采收,晚了食品性差,且大量擔孢子落到培養料上也影響下茬菇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