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毒素測定實驗-凝膠法
原理
鱟是一種海洋節肢動物,其血液中的有核變形細胞含有凝固酶原和可凝固蛋白。將這些變形細胞凍融裂解后制成鱟變形細胞溶解物(limulus amebocyte lysate,LAL),此溶解物若與待檢標本中的內毒素相遇,內毒素激活 LAL 的凝固酶原成為凝固酶,作用于可凝固蛋白,使其凝聚成凝膠狀態,鱟試驗是目前檢測內毒素最敏感的方法之一,比家兔熱原試驗敏感 10~100 倍,可測出 0.01~1 ng/ml 的微量內毒素。
鱟試驗在臨床上用于革蘭氏陰性菌感染引起的內毒素血癥、革蘭氏陰性細菌性腦膜炎的早期診斷,以及用于藥劑、生物制品中的熱原檢査,是一種快速、簡便和離度靈敏的方法。
鱟試驗主要有三種方法:凝膠法、沉淀蛋白法和產色底物法。后二種方法是從凝膠法改進而來,其靈敏度比凝膠法高 5~10 倍以上,可定量測定內毒素的含量,但操作較繁瑣。
下面介紹常用的方法——凝膠法。
材料與儀器
待檢樣品
鱟試劑 標準內毒素 無熱原的無菌蒸餾水
小試管 吸管 恒溫水浴箱
步驟
1. 取鱟試劑一支,按說明加入規定量的無熱原的無菌蒸餾水使之溶解。
2. 取內毒素標準品,用無熱原的無菌蒸餾水溶解。
所用濃度按毎批溶解構的敏感性而定。
一般稀釋至 20 Eu/ml(Eu 為內毒素單位)。
3. 取 3 支小試管,分別編號,按下表加人各成分并進行操作。
4. 孵育結束,將試管從水浴中輕輕取出。
不要振動試管,以防凝膠破壞,產生假陰性。
緩緩倒轉試管 180°,如凝成固體凝塊,為陽性;呈半流動狀為弱陽性;僅見混濁度增加,或有少量絮狀鈞,或無變化,則為陰性。
注意事項
因極微量的內毒素即可導致 LAL 凝膠化,本試驗所用試管、吸管等均須預先進行去熱原處理。玻璃等耐熱物品可干熱 180 ℃ 以上 2 h 或 250 ℃ 30min,以徹底破壞內毒素;不耐熱物品可用雙氧水浸泡。
常見問題
鱟試驗測定內毒素雖敏感,但試驗中,下列因素可影響其敏感性:
1. LAL 試劑的質量,每批試劑的敏感性可有不同,而這種差異與來源、制備方法等有關。
2. pH 對 LAL 凝膠化有明顯影響,應將 pH 控制在 6~8 內,最適 pH 為 7.0 土 0.2,因此,在檢測藥物熱原時,對偏酸或犏減藥物,須先調正其 pH。
3. 孵育溫度和時間。一般為 37 ℃,45~60 min,也可孵育 4~24 h,延長觀察時間,可增加陽性率。
4. 待檢物的性質,如檢測血液中內毒素濃度低于 10 ug/L 時,僅能在血小板部分測出。
用本法測定時。宜用含血小板豐富的血漿。
如用蒸鎦水稀釋。不僅血小板溶解放出內毒素,且能稀釋血漿中的抑制因子,故可明顯增強內毒素活性。為了去除血液中的抑制因子,可將稀釋血漿加熱后進行試獫,或用氯仿抽取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