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假絲酵母菌
1. 分類學地位
域:真菌域 Eukaryota
門:子囊菌門 Ascomycota
綱:酵母菌綱 Saccharomycetes
目:酵母菌目 Saccharomycetales
科:酵母菌科 Saccharomycetaceae
屬:念珠菌屬 Candida
種:熱帶假絲酵母菌 Candida tropicalis
2. 培養特性
需氧性:兼性厭氧,偏好微需氧環境。
溫度:最適生長溫度25-37℃,部分菌株可在42℃生長。
培養基
沙保羅瓊脂:形成乳白色至奶油色、光滑濕潤的酵母樣菌落(需培養24-48小時)。
顯色培養基(如CHROMagar):菌落呈藍灰色至金屬藍色(區別于白色念珠菌的綠色)。
血瓊脂:無溶血環,菌落較小。
代謝特征
發酵葡萄糖、麥芽糖、蔗糖,不發酵乳糖(生化試驗用于鑒別)。
可形成假菌絲(顯微鏡下觀察),但無厚壁孢子(與白色念珠菌區別)。
致病性、實驗室診斷與臨床治療
1.致病性
人類感染
侵襲性感染
血流感染:導管相關性真菌血癥(醫院感染高危病原體)。
深部器官感染:腹腔感染、肺炎、肝脾膿腫(常見于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
黏膜感染:口腔或陰道念珠菌?。ㄝ^白色念珠菌少見)。
高危人群
免疫抑制患者(化療、器官移植)、糖尿病患者、長期廣譜抗生素使用者。
毒力因子
生物膜形成(增強醫療器械相關感染)。
分泌蛋白酶(如天冬氨酸蛋白酶)、磷脂酶(破壞宿主細胞膜)。
耐藥基因(如ERG11突變導致唑類耐藥)。
動物感染
偶見于禽類或哺乳動物腸道定植,致病性較低。
2.實驗室診斷
樣本采集:血液、尿液、組織活檢、導管尖端、痰液等。
直接鏡檢
革蘭染色陽性,卵圓形酵母細胞(2-6 μm),可見假菌絲(無分枝)。
10% KOH濕片或鈣熒光白染色增強觀察。
培養與鑒定
血培養瓶:需延長培養時間(真菌生長較細菌慢)。
顯色培養基:藍灰色菌落提示熱帶念珠菌(需結合生化試驗)。
生化試驗
API 20C AUX或VITEK 2 YST卡鑒定碳水化合物同化譜。
尿素酶陰性(區別于新型隱球菌)。
分子檢測
內轉錄間隔區(ITS)測序或PCR靶向種特異性基因(如RBP1)。
MALDI-TOF MS(快速鑒定至種水平)。
3.臨床意義
臨床挑戰
醫院感染:ICU、血液科病房的高危病原體,死亡率可達40-60%。
耐藥性
對氟康唑耐藥率較高(約15-30%,與ERG11基因突變相關)。
對棘白菌素類(如卡泊芬凈)敏感性良好,但部分菌株可因FKS基因突變耐藥。
治療策略
侵襲性感染
一線:棘白菌素類(卡泊芬凈、米卡芬凈)。
替代:兩性霉素B(脂質體劑型降低腎毒性)或伏立康唑(需藥敏支持)。
黏膜感染:局部使用唑類(如克霉唑陰道栓)或口服氟康唑(敏感株)。
預防措施
嚴格控制廣譜抗生素使用,縮短導管留置時間。
高?;颊呖深A防性使用抗真菌藥物(如氟康唑,但需權衡耐藥風險)。
小結
熱帶假絲酵母菌是侵襲性真菌感染的重要病原體,其高耐藥性與生物膜形成特性對臨床治療構成挑戰。實驗室需結合顯色培養、分子技術精準鑒定,治療首選棘白菌素類并密切監測耐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