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體
1. 分類學地位
綱:柔膜體綱 Mollicutes
特點:最小的自我復制原核生物,無細胞壁,僅由三層細胞膜包裹,形態高度多形性(球形、絲狀等)。
2. 常見致病種
肺炎支原體 Mycoplasma pneumoniae:主要感染呼吸道(非典型肺炎、支氣管炎)
生殖支原體 Mycoplasma genitalium: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尿道炎、宮頸炎、盆腔炎)
人型支原體 Mycoplasma hominis: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新生兒(早產、肺炎)
解脲脲原體 Ureaplasma urealyticum:主要感染泌尿生殖道(尿道炎、不育癥)
3. 生物學特性
基因組小:約500-1000 kb,代謝依賴宿主(如膽固醇需外源獲取)。
培養困難:需特殊培養基(含血清、酵母提取物),生長緩慢(數天至數周)。
4.與其他病原體的鑒別
肺炎支原體:非典型肺炎,癥狀輕、體征少,血清學或PCR陽性。
肺炎鏈球菌:典型肺炎,突發高熱、鐵銹色痰,青霉素治療有效。
衣原體:非淋菌性尿道炎,細胞內寄生,阿奇霉素敏感,PCR檢測。
淋球菌:淋病,膿性分泌物,革蘭陰性雙球菌,頭孢曲松治療。
致病機制與實驗室診斷
1.致病機制
肺炎支原體
傳播:飛沫傳播,兒童及青少年高發。
癥狀:持續性干咳、低熱、頭痛,肺部聽診體征少(“癥狀與體征分離”)。
并發癥:皮疹、溶血性貧血、腦膜炎(罕見)。
影像學:間質性肺炎(胸部X光示斑片狀浸潤影)。
生殖支原體與人型支原體
傳播:性接觸、母嬰垂直傳播。
癥狀:
男性:尿道刺痛、分泌物(非淋菌性尿道炎)。
女性:宮頸炎、盆腔炎、不孕癥(輸卵管粘連)。
新生兒:肺炎、敗血癥、慢性肺病(早產兒)。
2.實驗室診斷
標本類型:痰液(呼吸道)、尿道/宮頸拭子、羊水(新生兒)。
檢測方法
培養:特殊培養基(如SP4培養基),為金標準,但耗時長(2-6周)、敏感性低。
血清學:檢測IgM抗體(冷凝集試驗、ELISA),快速,但窗口期滯后,交叉反應可能。
PCR:檢測16S rRNA或特異性基因(如P1),高敏感、快速(數小時),需設備支持。
核酸擴增試驗:多重PCR檢測多種支原體,可同時鑒別多種病原,成本較高。
3.治療與耐藥性
抗生素選擇
大環內酯類:阿奇霉素(兒童、孕婦安全)、克拉霉素。
四環素類:多西環素(≥8歲兒童及成人)。
氟喹諾酮類:左氧氟沙星(成人,但18歲以下及孕婦慎用)。
耐藥問題
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耐藥率上升(亞洲地區約50-90%)。
生殖支原體對阿奇霉素耐藥率約10-30%,需結合藥敏結果。
預防措施
1.預防措施
呼吸道感染預防
避免密集場所聚集,佩戴口罩,加強通風。
兒童集體機構(如學校)及時隔離患者。
生殖道感染預防
安全性行為(避孕套),減少性伴侶數量。
孕前篩查(高危人群),預防母嬰傳播。
新生兒防護
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監測支原體定植,必要時預防性用藥。
2.總結
支原體是無細胞壁、多形性的微小病原體,可引起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感染。
診斷難點:培養困難,依賴分子檢測(PCR)和血清學。
治療挑戰:耐藥性上升,需根據地區耐藥譜調整用藥。
防控核心:呼吸道防護、安全性行為及高危人群篩查。